來源:中國健康網(wǎng)
不知不覺,2020年已經(jīng)來到了秋天。
立秋之后,氣溫開始降低,雨量減少,空氣濕度相對降低,氣候偏于干燥,同時晝夜之間溫差增大,是人們發(fā)病較多的時節(jié)。常見的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復發(fā)、增多。
“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fā)生在8、9月之交,持續(xù)日數(shù)約7-15天。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秋老虎”的表現(xiàn)略有所不同,如華南地區(qū)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推遲2-4個節(jié)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二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
“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干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晝夜溫差變大),不至于熱得喘不過氣來。
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循環(huán)往復,如環(huán)無端。秋季之魂,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陽氣下潛,在于“養(yǎng)收”。秋季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陽氣漸收,陰氣生長,故保養(yǎng)體內陰氣成為首要任務。立秋后正式進入秋季,養(yǎng)生法則是貴在“養(yǎng)陰防燥”。
#祛暑滋陰#
立秋之后,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除了堅持祛暑清熱,還應該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如百合蒸南瓜,銀耳枸杞粥、雪梨燉川貝等,同時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另外,應適當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后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jīng)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于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有助健脾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比如說山藥、菠菜、卷心菜、紅薯、蘋果、南瓜等等。
#養(yǎng)陰補虛#
秋天正是養(yǎng)陰補虛的好時節(jié),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癥進補。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欲減少,舌質淡就屬于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于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
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干,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梢杂名湺?、五味子、山藥、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調節(jié)心情防秋燥#
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后,常損耗過多,會出現(xiàn)體內營養(yǎng)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后,天氣漸涼,氣候干燥,因此極易出現(xiàn)秋燥。
中醫(y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見口干舌燥、鼻澀咽痛、皮膚干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癥狀,醫(y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初秋免不了出現(xiàn)“秋老虎”的炎熱天氣,這種天氣很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應積極防范“情緒中暑”。秋季的養(yǎng)生以“收養(yǎng)”為原則,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不順心或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早臥早起,需防“空調病”#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符合“收、藏”的養(yǎng)生原則。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
此外,立秋之后,初秋之季,暑熱較重,加之“秋老虎”的來臨如夏天一般,辦公室的空調照舊,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后,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xiàn)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癥狀。
#運動量不宜過大#
立秋后,天氣開始慢慢變得涼快,告別了夏季酷暑的煎熬,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秋季養(yǎng)生不能離開“收、養(yǎng)”這一原則,要把保養(yǎng)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
因此,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松平緩的項目。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
暑去秋來迎涼意,一葉知秋自逍遙。
標簽: 立秋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