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六國論原文翻譯一一對應(yīng),六國論 原文 翻譯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您好: 《六國論》——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邪 」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與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顚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旣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於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戰(zhàn)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埶,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埶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埶;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打仗不擅長,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2、賄賂秦國就使國力削弱,滅亡的原因啊。
3、有人說:“六國相互滅亡,全(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是:“不賄賂的國家因為賄賂的國家而滅亡。
4、失去了有力的后援,不能夠獨自保全自己。
5、因此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秦國除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小的可以獲得小城,大的就得到大城。
6、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的土地,和因戰(zhàn)勝而得到的土地,實際上多百倍;諸侯由于賄賂所失去的土地,跟戰(zhàn)敗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實際上也多百倍。
7、所以秦國很想得到的,諸侯很擔(dān)心的,原本就不在于作戰(zhàn)啊。
8、回憶六國的先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
9、(其)子孫卻對待土地不很愛惜,拿來給別人,如同拋棄小草(比喻輕賤的東西)。
10、今日割讓五座城池,明天割讓十座城池,然后得到一夜的安穩(wěn)睡眠(比喻短暫的時間)。
11、起來看看四周的邊境,而秦國兵馬又到了。
12、這樣下去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貪暴的秦國的欲望沒有滿足,奉送(秦國)越多,(秦國)侵犯他們就越厲害。
13、所以不須作戰(zhàn),強弱勝敗已經(jīng)分明了。
14、終究滅亡,理應(yīng)如此。
15、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如同抱柴禾去救火,柴禾不用完,火就不熄滅。
16、”這話說對了。
17、 齊人未曾賄賂秦國,最后跟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結(jié)交秦國卻不幫助五國啊。
18、五國已經(jīng)滅亡,齊國也不能幸免了。
19、燕、趙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衛(wèi)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而不賄賂秦國。
20、因此燕國雖是個小國卻能后滅亡,這是用兵抗敵的功效啊。
21、等到燕太子丹用荊軻(行刺)作為策略,才招致了災(zāi)禍的來臨。
22、趙國曾五次對秦作戰(zhàn),二敗而三勝。
23、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連續(xù)打退了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殺,邯鄲才成為(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使用武力卻不能堅持到最后啊。
24、況且燕趙是處在秦(把別國)消滅得差不多的時侯,可以說是智謀和力量(變得)勢孤力弱、處境危急,戰(zhàn)敗而亡國,實在是不得已的。
25、當(dāng)初假使(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土地,齊人不歸附秦國,刺客不到秦去,優(yōu)秀將領(lǐng)(李牧)仍健在,那么勝負的定數(shù),存亡的道理,應(yīng)當(dāng)能夠與秦國互相較量,(結(jié)局)或許還不容易預(yù)料。
26、 唉!(如果)用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對付秦,那么我恐怕秦人會害怕得連飯也吃不下去啊。
27、可悲呀!有像這樣(強大)的國勢,卻被秦國久負的威勢挾制,天天削減月月割讓,因而趨于滅亡。
28、治理國家的人可不要使(自己)被積蓄的威勢所挾制??!說起來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弱小,卻仍有可以不用賄賂(的方法)來戰(zhàn)勝秦的可能性。
29、假如以(現(xiàn)今)偌大的天下,屈尊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這就又列于六國的下等了。
30、 六國論(原文) 蘇轍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31、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32、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
33、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34、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35、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
36、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37、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
38、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39、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
40、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dāng)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
41、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
42、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
43、以四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44、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蘇轍的《六國論》譯文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nèi)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邊面積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滅亡。
45、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rèn)為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因此我總是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么的膚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勢??! 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biāo),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biāo),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
46、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著肴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qū),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
47、 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
48、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范雎就認(rèn)為是可憂的。
49、既然這樣那么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50、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就從后面偷襲他,這是危險的途徑啊。
51、可是當(dāng)秦國去攻打燕、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
52、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nèi)進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韓、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后秦國人就可以出動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的禍害。
53、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nèi)ジ糸_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御秦國。
54、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后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lǐng)域內(nèi)安定自己的國家了。
55、憑著四個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協(xié)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余四國在后方休生養(yǎng)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yīng)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諸侯們不知道要采行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jīng)困住自己了。
56、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并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biāo)簽: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