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無論的古義和今義分別是什么意思,無論的古義和今義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古義:不要說,更不用說。
2、今義:表示連詞:不管;不論。
3、出處: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4、原文節(jié)選: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5、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6、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停數日,辭去。
8、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9、”譯文: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10、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
11、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12、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
13、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14、”擴展資料《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15、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凈,語出自然。
16、《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
17、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
18、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
19、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xù)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
20、“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于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
21、其專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狀態(tài),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
22、“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
23、“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yōu)美,仿佛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出,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
24、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fā)現(xiàn)仙境經過。
25、“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
26、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
27、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
28、進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
29、然后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
30、最后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31、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
32、“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
33、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guī)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jié),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愿“外人”重來。
34、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愿。
35、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