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中華五千年歷史全集,中華五千年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中國的歷史可往前追溯五千年,自盤古開天,經(jīng)過了:原始時期—黃帝—唐—虞—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新—東漢—三國時代—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2、 朝代年數(shù)長短排序(不含動亂時代,如五代、三國時代) 最長:周朝,東西周合并為八百五十六年(西元前1111年至西元前256年),共傳三十五主。
3、 第二:商朝,共六百四十年,(西元前1751年至西元前1111年),共傳二十八主。
4、 第三:夏朝,共四百三十二年,(西元前2183年至西元前1752年),共傳十七主。
5、 第四:漢朝,東西漢合并為四百一十年(西元前206年至西元8年(西漢)西元25年至西元220年),共傳二十四主。
6、 第五:宋朝,南北宋合并為三百二十年(西元960年至西元1279年),共傳十八主。
7、 第六:唐朝,共二百九十年(西元618年至西元907年),共傳二十主。
8、 第七:明朝,共二百七十七年(西元1368年至西元1644年),共傳十六主。
9、 第八:清朝,共二百六十八年(西元1644年至西元1911年),共傳十主。
10、 第九:晉朝,東西晉合并為一百五十六年(西元265年至西元420年),共傳十五主。
11、 第十:黃帝,約一百年(西元前2690年至西元前2590年)及唐朝(堯),約一百年(西元前2333年至西元前2234年)。
12、 第十一:元朝,共九十年(西元1279年至西元1368年)共傳十一主。
13、 第十二:虞朝,約五十年(西元前2233年至西元前2184年)。
14、 第十三:隋朝,共三十八年(西元581年至西元618年),共傳三主。
15、 最短:秦朝,共十五年(西元前221年至西元前206年),共傳三主;新朝,共十五年(西元9年至西元23年),共傳一主。
16、 朝代疆域大小排序(只排前十一名) 最大:元朝;世祖時期:統(tǒng)有中國本部及蒙古、東北、高麗、吐蕃、安南等地,另有汗國。
17、疆域東抵日本海,南連安南,北至西伯利亞,西盡亞洲,西北跨越歐洲,版土廣闊為歷朝之最。
18、(蒙古西征所建汗國最后滅亡時在西元一四八○年。
19、) 第二:清朝;高宗(弘歷時期—即干隆年間):東抵太平洋,西逾蔥嶺至帕米爾高原,北至蒙古、西伯利亞,南被南洋,為亞東第國。
20、 第三:唐朝;高宗(李治)時期:東至朝鮮南部,西至今俄屬中亞,南至越南中部,北至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
21、 第四:西漢朝;武帝時期:東至朝鮮北部,西至新疆,南至日南,北至大漠。
22、 第五:明朝;成祖(朱棣)時期(永樂年間):疏鑿運河,修筑長城;開拓西南,遠征塞北;鄭和多次遠航,促進南洋開發(fā);銳意經(jīng)營東北,聲譽遠邁前代。
23、疆域東至苦夷(庫頁島),西至哈密,南至交趾,北至大漠。
24、 第六:秦朝;始皇帝時期:東至遼東,西至臨洮,南至象郡,北至九原。
25、 第七:北宋朝;太宗(趙光義)時期:北至河北中部的瓦橋關(guān)和晉北雁門,與契丹為鄰。
26、西至隴東,與黨項(夏)、吐蕃為鄰。
27、西南至大渡河,與大理國相接。
28、南至交州。
29、 第八:西周朝;宣王時:西起隴東,東至魯、蘇,南抵鄂北,北達冀、遼。
30、 第九:商朝;武丁(高宗)中興時期:約為今河南、河北的大部,山東、山西、陜西和安徽的一部分。
31、 第十:夏朝;少康中興時期:約為今河南大部,山西中南部和陜西、河北、山東的一部分。
32、 第十一:黃帝、唐、虞;黃帝時期:東至于海,西至崆峒(甘肅平?jīng)?,南至長江,北與葷粥為鄰。
33、 ----------------------------------- 中國的歷史可往前追溯五千年,自盤古開天,經(jīng)過了:原始時期—黃帝—唐—虞—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新—東漢—三國時代—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34、 朝代年數(shù)長短排序(不含動亂時代,如五代、三國時代) 最長:周朝,東西周合并為八百五十六年(西元前1111年至西元前256年),共傳三十五主。
35、 第二:商朝,共六百四十年,(西元前1751年至西元前1111年),共傳二十八主。
36、 第三:夏朝,共四百三十二年,(西元前2183年至西元前1752年),共傳十七主。
37、 第四:漢朝,東西漢合并為四百一十年(西元前206年至西元8年(西漢)西元25年至西元220年),共傳二十四主。
38、 第五:宋朝,南北宋合并為三百二十年(西元960年至西元1279年),共傳十八主。
39、 第六:唐朝,共二百九十年(西元618年至西元907年),共傳二十主。
40、 第七:明朝,共二百七十七年(西元1368年至西元1644年),共傳十六主。
41、 第八:清朝,共二百六十八年(西元1644年至西元1911年),共傳十主。
42、 第九:晉朝,東西晉合并為一百五十六年(西元265年至西元420年),共傳十五主。
43、 第十:黃帝,約一百年(西元前2690年至西元前2590年)及唐朝(堯),約一百年(西元前2333年至西元前2234年)。
44、 第十一:元朝,共九十年(西元1279年至西元1368年)共傳十一主。
45、 第十二:虞朝,約五十年(西元前2233年至西元前2184年)。
46、 第十三:隋朝,共三十八年(西元581年至西元618年),共傳三主。
47、 最短:秦朝,共十五年(西元前221年至西元前206年),共傳三主;新朝,共十五年(西元9年至西元23年),共傳一主。
48、 朝代疆域大小排序(只排前十一名) 最大:元朝;世祖時期:統(tǒng)有中國本部及蒙古、東北、高麗、吐蕃、安南等地,另有汗國。
49、疆域東抵日本海,南連安南,北至西伯利亞,西盡亞洲,西北跨越歐洲,版土廣闊為歷朝之最。
50、(蒙古西征所建汗國最后滅亡時在西元一四八○年。
51、) 第二:清朝;高宗(弘歷時期—即干隆年間):東抵太平洋,西逾蔥嶺至帕米爾高原,北至蒙古、西伯利亞,南被南洋,為亞東第國。
52、 第三:唐朝;高宗(李治)時期:東至朝鮮南部,西至今俄屬中亞,南至越南中部,北至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
53、 第四:西漢朝;武帝時期:東至朝鮮北部,西至新疆,南至日南,北至大漠。
54、 第五:明朝;成祖(朱棣)時期(永樂年間):疏鑿運河,修筑長城;開拓西南,遠征塞北;鄭和多次遠航,促進南洋開發(fā);銳意經(jīng)營東北,聲譽遠邁前代。
55、疆域東至苦夷(庫頁島),西至哈密,南至交趾,北至大漠。
56、 第六:秦朝;始皇帝時期:東至遼東,西至臨洮,南至象郡,北至九原。
57、 第七:北宋朝;太宗(趙光義)時期:北至河北中部的瓦橋關(guān)和晉北雁門,與契丹為鄰。
58、西至隴東,與黨項(夏)、吐蕃為鄰。
59、西南至大渡河,與大理國相接。
60、南至交州。
61、 第八:西周朝;宣王時:西起隴東,東至魯、蘇,南抵鄂北,北達冀、遼。
62、 第九:商朝;武丁(高宗)中興時期:約為今河南、河北的大部,山東、山西、陜西和安徽的一部分。
63、 第十:夏朝;少康中興時期:約為今河南大部,山西中南部和陜西、河北、山東的一部分。
64、 第十一:黃帝、唐、虞;黃帝時期:東至于海,西至崆峒(甘肅平?jīng)?,南至長江,北與葷粥為鄰。
65、 各朝代名稱的來歷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
66、每朝的創(chuàng)建者要首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
67、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
68、《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69、” 朝代的名稱是由什么決定呢?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lián)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chuàng)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于創(chuàng)建者原始所或政權(quán)統(tǒng)治的區(qū)域;源于宗族關(guān)系;寓意吉祥。
70、 具體說: 夏:據(jù)傳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quán)為“夏”。
71、另據(jù)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后,才稱“夏”。
72、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
73、湯滅夏后,就以“商”作為國名。
74、后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稱。
75、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于周原(今陜西岐山)。
76、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
77、周前期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后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78、 秦:據(jù)《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lǐng)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并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
79、后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始建秦國。
80、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后劉邦擊敗項羽,統(tǒng)一中國,國號稱“漢”。
81、漢朝前期都長安,后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后漢”之分。
82、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后便稱“魏”。
83、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84、 蜀:劉務(wù)以四川為活動地區(qū),蜀指四川,其政權(quán)幫稱“蜀”。
85、歷史上也稱“蜀漢”。
86、漢指東漢的繼續(xù)。
87、 吳:孫權(quán)活動于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quán)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88、 晉: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后進爵為晉王。
89、后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90、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
91、隋文帝后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
92、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93、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
94、太原起兵后,李淵稱“唐王”,后廢楊侑建唐朝。
95、 遼: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于遼河上游之故。
96、 宋:后周恭帝繼位后,命趙匡胤為歸德節(jié)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jié)度使。
97、故陳橋兵變后,發(fā)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98、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jù)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
99、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100、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chǎn)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101、 元:據(jù)《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
102、是取《易經(jīng)》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
103、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guān),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guān)。
104、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fā)展起來的,郭子興屬于白蓮教組織。
105、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借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tǒng)治。
106、所以又稱“光明教”。
107、白蓮教的首領(lǐng)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xiàn)其教義宗旨。
108、朱元璋不僅曾經(jīng)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
109、朱元璋取得政權(quán)后,國號稱“明”。
110、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
111、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
112、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后金)。
113、后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guān)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
114、在宋時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
115、“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