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明察秋毫的意思解釋,明察秋毫的意思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詞解 【讀音】míng chá qiū háo 【英語】 be perceptive of the slightest 【近義詞】洞若觀火、洞察秋毫 【反義詞】不見輿薪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的意思[1] 【解釋】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
2、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3、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有時指視力很好。
4、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示例】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5、 ◎清·沈復(fù)《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童趣》人教版7年級上冊教材 【易錯】明查秋毫 【燈謎】明察秋毫(打哲學詞語一) 謎底:微觀[2] 編輯本段明察秋毫的英文翻譯 1. to be able to examine the tiniest things 2. penetrative? 編輯本段釋義 【解釋】: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
6、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7、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
8、 編輯本段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1] 編輯本段示例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9、 ------------------出自沈復(fù)《浮生六記》 古文鏈接 典故 據(jù)沈復(fù)《浮生六記·閑情記趣》描述: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10、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11、 全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12、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13、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14、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5、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16、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
17、神定,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
18、 譯文 我回憶自己年幼的時候,能夠張大眼睛直視太陽,能清楚地看見最細微的事物,見到微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19、 夏天成群的蚊子發(fā)出雷鳴般的聲音,我暗暗把它們比作成群的白鶴在空中飛舞,我心里這樣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變成白鶴一樣了;我抬著頭看它們,脖子也因此累得發(fā)僵了。
20、(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邊飛邊鳴叫,形成“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因此我高興得拍手叫好。
21、 我常在土墻凹凸不平的地方,花臺旁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臺一樣高;聚精會神地仔細觀察,把叢草比作樹林,把蟲蟻比作為野獸,把土塊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里瀏覽,安適愉快十分滿足。
22、 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斗,便蹲下來觀察。
23、興趣正濃厚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很大的家伙,拔山倒樹地走來,原來是一只癩蛤蟆,(它)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吞掉了。
24、我那時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聲驚叫起來。
25、我定了定神,捉住了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幾十下,把它驅(qū)趕別的院子去了。
26、 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時先后稱霸,統(tǒng)領(lǐng)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27、幾百年后,戰(zhàn)國時的齊宣王田辟強也想稱霸。
28、齊宣王對孟子說:“您能把有關(guān)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講給我聽聽嗎?”孟子答道:“對不起,我們孔夫子的門徒向來不講霸主的事。
29、我們只講王道,用道德的力量來統(tǒng)一天下。
30、”齊宣王問道:“那要有怎樣的道德才能統(tǒng)一天下呢?”孟子說:“我聽說,有一次新鐘鑄成,準備殺牛祭鐘,您看見好好一頭牛,無罪而被殺,心中感到不忍。
31、憑您這種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統(tǒng)一天下。
32、問題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罷了!比方有人說:‘我的力氣能舉重三千斤,但舉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鳥獸毫毛那樣細微的東西,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柴。
33、’您相信這種話嗎?”齊宣王說:“當然不相信!”孟子緊接著說:“是呀,不能相信。
34、如今您的好心能用來對待動物,卻不能用來愛護老百姓,這也同樣難于叫人相信。
35、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夠安居樂業(yè),是您根本不去關(guān)心的緣故。
36、顯然,這都是干與不干的問題,而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
37、您問能不能行王道、統(tǒng)一天下,問題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3]。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