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赫爾辛基大學領導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進行了一項整體研究,以調查 限制對北部波谷地區(qū)幾種空氣質量污染物的影響。眾所周知,該地區(qū)是歐洲空氣質量標準最差的地區(qū)之一,并且受人為(人類主導)活動的影響很大。該研究由芬蘭、和瑞士的研究小組共同完成,結果發(fā)表在《環(huán)境科學:大氣》雜志上。
科學家們結合了該地區(qū)多個地點的空氣質量測量和計算機模擬數(shù)據(jù)。由此產生的研究表明,交通排放的減少導致氮氧化物的大幅減少,同時對氣溶膠濃度的影響有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波谷的空氣污染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表明,盡管人員流動性和汽車排放量大幅減少(例如提高氮氧化物濃度),但與前幾年相比,氣溶膠濃度幾乎保持不變。另一方面,二次形成的污染物,如臭氧,濃度增加。這些發(fā)現(xiàn)得到了模擬 交通限制的計算機模型模擬的證實,表明大氣整體氧化能力的增加可能促進了新氣溶膠的形成。
此外,模型模擬表明,隨著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大減少,有機氣體與大氣氧化劑的化學反應增加,略微有利于新有機顆粒的形成。
大氣與地球研究所的費德里科·比安奇 (Federico Bianchi) 博士說:“你可以將波谷地區(qū)視為一個裝有各種化學品的大型批量反應器。改變其中一種‘成分’會引發(fā)空氣污染物濃度的非線性響應”赫爾辛基大學系統(tǒng)研究 (INAR)。
這些研究為波谷地區(qū)空氣污染物的形成及其來源提供了新的線索。結論是交通排放的減少對顆粒物濃度幾乎沒有影響,可能突出了波谷地區(qū)其他排放源的重要性。
仔細表征此類排放類別的演變對于提高對空氣污染的理解和減少未來空氣質量情景中的不確定性至關重要。
標簽: 空氣質量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