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多長,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我國的大江大河大都是從西往東橫向流動的。
2、在現(xiàn)代陸路交通工具還沒有出現(xiàn)的情況下,開辟一條縱貫?zāi)媳钡乃愤\輸,是很必要的。
3、特別是在結(jié)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實現(xiàn)了全國統(tǒng)一之后,更顯得十分必要了。
4、當時,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區(qū)的經(jīng)濟卻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5、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資,特別是糧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區(qū)供應(yīng)。
6、怎樣把這些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到北方地區(qū),這是擺在統(tǒng)治階級面前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7、大量的物資要從江淮運到長安,甚至運到北方邊疆的軍事重鎮(zhèn),采取什么運輸方式好呢?當時陸上運輸只有騾馬大車和肩扛人挑,運輸速度緩慢,運輸量又小,費用和消耗卻甚大,不能滿足統(tǒng)治階級的需求。
8、只有利用水道運輸,才能完成這項任務(wù)。
9、所以,當時開鑿運河是時代的需要和歷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煬帝楊廣這個暴君窮奢極欲,愛好游玩,當成主要原因。
10、但是,開鑿運河的艱巨工程對勞動人民卻是一場災(zāi)難。
11、隋煬帝強征幾百萬民工修筑運河,嚴重地破壞了生產(chǎn),使成千上萬的民工慘死在運河工地上。
12、晚唐文人韓偓〔Wò臥〕寫的《開河記》中描寫了修河民工的悲慘生活。
13、文中寫道,隋煬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謀主管修河,強制天下15歲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發(fā)了360萬人。
14、同時又從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擔(dān)負供應(yīng)民工的伙食炊事。
15、隋煬帝還派出了五萬名彪形大漢,各執(zhí)刑杖,作為督促民工勞動的監(jiān)工。
16、因為勞動負擔(dān)很重,監(jiān)工督責(zé)太急,動不動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萬民工死者竟達250萬人。
17、在我國歷史上,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工程主要經(jīng)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東周春秋時期。
18、位于東南吳國的國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向北擴張勢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長江水經(jīng)瓜洲(今江蘇省邗江縣南部)北入淮河。
19、這條聯(lián)系江、淮的運河,從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當時稱為邗溝,長約150公里。
20、這條運河就是京杭大運河的起源,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
21、后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又相繼延伸了河道。
22、第二個時期是隋朝時期。
23、公元六世紀末到七世紀初,大體在邗溝的基礎(chǔ)上拓寬、裁直,形成大運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陽瀆。
24、在長江以南,完成了江南運河,這是大運河的南段。
25、實際上,江南運河的雛形已經(jīng)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運。
26、“漕”是利用水路運送漕米到集中地點的意思。
27、漕運是我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jīng)濟制度,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調(diào)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yè)運輸。
28、我國的封建王朝,向農(nóng)戶征收地租和田賦,在很長時期內(nèi),采取征收實物的辦法。
29、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區(qū)所產(chǎn)的糧食,不能滿足京城的需要。
30、因此,把其他地區(qū)征收的糧食調(diào)運到京城,就成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措施,為封建統(tǒng)治者所重視。
31、在這種情況下,漕運在我國歷史上形成過一套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應(yīng)的一套管理系統(tǒng)。
32、漕運用的船,叫做漕船。
33、漕船載運的糧、米,叫做漕糧、漕米。
34、駕駛漕船的軍隊和民工,叫做漕軍、漕丁和漕夫。
35、許多朝代都設(shè)專管漕運的官員。
36、遠在秦漢時代,我國史書就已經(jīng)有了關(guān)于漕運的記載,到了隋朝,漕運更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37、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38、這時主要是開鑿?fù)陀罎?/p>
39、黃河南岸的通濟渠工程,是在洛陽附近引黃河的水,行向東南,進入汴水(今已湮塞),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
40、通濟渠又叫御河,是黃河、汴水和淮河三條河流水路溝通的開始。
41、隋朝的都城是長安,所以當時的主要漕運路線是:沿江南運河到京口(今鎮(zhèn)江)渡長江,再順山陽瀆北上,進而轉(zhuǎn)入通濟渠,逆黃河、渭河向上,最后抵達長安。
42、黃河以北開鑿的永濟渠,是利用沁水、淇水、衛(wèi)河等河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蘆溝(永定河),直達涿郡(今北京)的運河。
43、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下隋朝修筑大運河的幾項重要工程:一是開鑿東通黃河的廣通渠。
44、隋朝開始修建的一條重要的運河是從長安東通黃河的廣通渠。
45、隋初以長安為都。
46、從長安東到黃河,西漢時有兩條水道,一條是自然河道渭水,另一條是漢朝修建的人工河道漕渠。
47、渭水流淺沙深,河道彎曲,不便航行。
48、由于東漢遷都洛陽,漕渠失修,早已湮廢。
49、隋朝只有從頭開鑿新渠。
50、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即命大將郭衍為開漕渠大監(jiān),負責(zé)改善長安、黃河間的水運。
51、但建成的富民渠仍難滿足東糧西運的需要,三年后又不得不再一次動工改建。
52、這次改建,要求將渠道鑿得又深又寬,可以通航“方舟巨舫”。
53、改建工作由杰出的工程專家宇文愷主持。
54、在水工們的努力下,工程進展順利,當年竣工。
55、新渠仍以渭水為主要水源,自大興城(今西安市)至潼關(guān)長達300余里,命名為廣通渠。
56、新渠的運輸量大大超過舊渠,除能滿足關(guān)中用糧外,還有很大富余。
57、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御河。
58、隋煬帝即位后,政治中心由長安東移洛陽,很需要改善黃河、淮河、長江間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糧北運和加強對東南地區(qū)的控制。
59、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命宇文愷負責(zé)營建東京洛陽,每月役丁200萬人。
60、同時,又令尚書右丞皇甫議,“發(fā)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通鑒·隋紀四》)。
61、此外,還征調(diào)淮南民工10多萬,擴建山陽瀆。
62、工程規(guī)模之大,范圍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
63、通濟渠可分東西兩段。
64、西段在東漢陽渠的基礎(chǔ)上擴展而成,西起洛陽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為水源,穿過洛陽城南,到偃師東南,再循洛水入黃河。
65、東段西起滎陽西北黃河邊上的板渚〔zhǔ煮〕,以黃河水為水源,經(jīng)今開封市及杞縣、睢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等縣,再東南,穿過今安徽宿縣、靈壁、泗縣,以及江蘇的泗洪縣,至盱眙〔xūyī虛移〕縣注入淮水。
66、兩段全長近2000里。
67、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徑直向南,到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
68、兩渠都是按照統(tǒng)一的標準開鑿的,并且兩旁種植柳樹,修筑御道,沿途還建離宮40多座。
69、由于龍舟船體龐大,御河必須鑿得很深,否則就無法通航。
70、通濟渠與山陽瀆的修建與整治是齊頭并進的,施工時雖然也充分利用了舊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為它們有統(tǒng)一的寬度和深度,因此,主要還要依靠人工開鑿,工程浩大而艱巨。
71、可是歷時很短,從三月動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
72、隋煬帝立刻從洛陽登上龍舟,帶著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幾千艘舳艫〔zhúlú竹爐〕,南巡江都。
73、這是中外工程史上的奇跡。
74、當然,代價是極其高昂的。
75、在鑿渠和造船過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76、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濟渠。
77、在完成通濟渠、山陽瀆之后,隋煬帝決定在黃河以北再開一條運河,即永濟渠。
78、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詔發(fā)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紀》上)。
79、永濟渠也可分為兩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經(jīng)今新鄉(xiāng)、汲縣、滑縣、內(nèi)黃(以上屬河南?。?、魏縣、大名、館陶、臨西、清河(以上屬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屬山東)、吳橋、東光、南皮、滄縣、青縣(以上屬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經(jīng)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達涿郡(今北京市境)。
80、南北兩段都是當年完成。
81、永濟渠與通濟渠一樣,也是一條又寬又深的運河,據(jù)載全長1900多里。
82、深度多少,雖不見文字,但大體上說,與通濟渠相當,因為它也是一條可通龍舟的運河。
83、大業(yè)七年(公元611年),煬帝自江都乘龍舟沿運河北上,帶著船隊和人馬,水陸兼程,最后抵達涿郡。
84、全程4000多里,僅用了50多天,足見其通航能力之大。
85、四是疏??v貫太湖平原的江南河。
86、太湖平原修建運河的歷史非常悠久。
87、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蘇州市)為中心,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這兩條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
88、這條河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進行過多次整治,到了隋煬帝時又下令作進一步疏浚。
89、《資治通鑒》卷一八一記載:“大業(yè)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廣十余丈,使可通龍舟,并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
90、”會稽山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相傳夏禹曾大會諸侯于會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東海。
91、隋煬帝好大喜功,大概也要到會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92、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隋煬帝把后兩者合稱御河)、永濟渠和江南河等渠道,雖然不是同時開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獨立的運輸渠道。
93、但是由于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長安、洛陽為樞紐,向東南和東北輻射,形成完整的體系,同時,它們的規(guī)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龍舟,而且互相連接,所以又是一條大運河。
94、這條從長安、洛陽向東南通到余杭、向東北通到涿郡的大運河,是古今中外最長的運河。
95、由于它貫穿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水系,對加強國家的統(tǒng)一,促進南北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價值的。
96、在以上這些渠道中,通濟渠和永濟渠是這條南北大運河中最長最重要的兩段,它們以洛陽為起點,成扇形向東南和東北張開。
97、洛陽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緣,海拔較高,運河工程充分利用這一東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東流向的特點,開鑿時既可以節(jié)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時又便于船只順利通過。
98、特別是這兩段運河都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黃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證。
99、這兩條如此之長的渠道,能這樣好地利用自然條件,證明當時水利科學(xué)技術(shù)已有很高的水平。
100、開鑿這兩條最長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時間。
101、這樣就完成了大運河的全部工程。
102、隋朝的大運河,史稱南北大運河。
103、它貫穿河北、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
104、運河水面寬30—70米,長約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105、第三個時期是元朝時期。
106、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從江浙一帶運糧到大都。
107、但隋朝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間的一段,是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伸展的。
108、為了避免繞道洛陽,裁彎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濟州、會通、通惠等河,明、清兩代,又對大運河中的許多河段進行了改造。
109、下面具體介紹一下元朝開鑿運河的幾項重大工程:一是開鑿濟州河和會通河。
110、從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東南產(chǎn)糧區(qū),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間、臨清和濟州之間沒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來根本沒有河道。
111、因此,南北水道貫通的關(guān)鍵就是在這兩個區(qū)間修建新的人工河道。
112、在臨清和濟州之間的運河,元朝分兩期修建,先開濟州河,再開會通河。
113、濟州河南起濟州(今濟寧市)南面的魯橋鎮(zhèn),北到須城(在今東平縣)的安山,長150里。
114、人們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以汶水和泗水為水源,修建閘壩,開鑿渠道,以通漕運。
115、會通河南起須城的安山,接濟州河,鑿渠向北,經(jīng)聊城,到臨清接衛(wèi)河,長250里。
116、它同濟州河一樣,在河上也建立了許多閘壩。
117、這兩段運河鑿成后,南方的糧船可以經(jīng)此取道衛(wèi)河、白河,到達通州。
118、二是開鑿壩河和通惠河。
119、由于舊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與通州之間修建一條運輸能力較大的運河,以便把由海運、河運集中到通州的糧食,轉(zhuǎn)運到大都。
120、于是相繼開鑿了壩河和通惠河。
121、首先興建的壩河,西起大都光熙門(今北京東直門北面,當年這里是主要糧倉所在地),向東到通州城北,接溫榆河。
122、這條水道長約20多公里,地勢西高東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較大。
123、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糧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閘壩,因而這條運河被稱為壩河。
124、后來因壩河水源不足,水道不暢,元朝又開鑿了通惠河。
125、負責(zé)水利的工程技術(shù)專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計開辟水源,并引水到積水潭集蓄起來,然后從積水潭向東開鑿?fù)ê胶佣?,?jīng)皇城東側(cè)南流,東南去文明門(今北京崇文門北),東至通州接白河。
126、這條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為通惠河。
127、通惠河建成后,積水潭成了繁華的碼頭,“舳艫蔽水”,熱鬧非常。
128、元朝開鑿運河的幾項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00多公里。
129、京杭大運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運河不少河段,如果從北京到杭州走運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縮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130、目前國外著名的大運河有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前蘇聯(lián)土庫曼運河等。
131、這些運河的長度不但都比我國的大運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開鑿南北大運河的時間晚1000多年。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