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近紀巨獸,古近紀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1.盆地性質控制含油氣盆地的分布及其烴源巖特征古近紀一新近紀伸展作用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qū),西部地區(qū)很弱。
2、在西部地區(qū)主要發(fā)育了坳陷型盆地,且發(fā)育程度較差,地層層位較少、厚度較小。
3、在東部地區(qū)發(fā)育裂陷盆地,其中古近紀為裂谷斷陷,新近紀演化為坳陷。
4、東部的古近紀大陸內裂谷型斷陷是有含油氣遠景的地帶,但分布不廣,主要集中于依蘭-伊通斷陷帶和密山-敦化斷陷帶。
5、其中,依蘭-伊通斷陷帶伸展程度較高,含油氣遠景最好。
6、根據(jù)上述,東北地區(qū)古近紀—新近紀盆地按盆地性質和油氣遠景可分3類。
7、(1)伸展程度較高、最有油氣勘探遠景的古近紀斷陷盆地:這類盆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依蘭-伊通斷陷帶,由于其伸展程度較高,發(fā)育了一些面積較大、幅度較深的斷陷。
8、較大的斷陷面積超過1萬km2,沉積巖厚度大,常達3000m以上;湖相沉積發(fā)育,尤其是半深湖或深湖相沉積發(fā)育,含有機質豐富,具有比較好的生儲蓋條件。
9、如該斷陷帶中的莫里青斷陷、伊丹凸起、岔路河、湯原、方正斷陷均已找到油氣。
10、(2)伸展程度較低、有一定油氣勘探遠景的古近紀斷陷盆地:這類盆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密山-敦化斷陷帶,由于伸展程度較低,其斷陷盆地的面積和深度偏小。
11、斷陷盆地面積一般可達1000km2以上,沉積巖厚度在1000m左右或以上,以淺湖相、沼澤相為主,煤系地層發(fā)育,具有一定的生儲蓋條件。
12、如該斷陷帶中的梅河-樺甸、雞西-雞東、虎林盆地等。
13、(3)基本上不具備油氣勘探遠景的古近紀—新近紀坳陷型盆地:這類盆地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區(qū),東部地區(qū)也有分布。
14、其面積有大、有小,但古近系—新近系沉積薄,一般小于1000m,如松遼古近紀—新近紀盆地分布范圍很大,但厚度小于500m。
15、這類盆地河流相、淺湖相、沼澤相發(fā)育,含有機質及生、儲蓋條件均較差。
16、在最有油氣勘探遠景的依蘭-伊通古近紀斷陷帶內,由于伸展作用主要呈線性沿該帶發(fā)生,并受深斷裂控制,因而形成了一些面積偏小、但深度較大的斷陷,它們往往與斷陷周圍具有較大的地勢高差,其沉積充填速率和沉積補償較快。
17、這造成了在斷陷盆地中的烴源巖具有厚度較大、有機質豐度雖不低但類型較差的特點。
18、如在南段的伊通斷陷,烴源巖主要為暗色泥巖,幾個主要層段的烴源巖的累計厚度近2000m(圖6-13);生油母質主要來源于高等植物,母質類型以ⅡB型為主,其次為Ⅲ型和ⅡA型,偶見Ⅰ型。
19、在北段的方正斷陷和湯原斷陷,暗色泥巖烴源巖也可達1000m以上;湯原斷陷湯參一井古近系有機碳平均含量為1.93%、氯仿瀝青“A”平均為含量0.04%、總烴平均含量為178×10-6,湯參一井古近系有機碳平均含量為1.61%、氯仿瀝青“A”平均為含量0.038%,綜合評定均屬較好生油巖,母質類型仍以ⅡB型和Ⅲ型為主。
20、圖6-13 伊通斷陷古近系暗色泥巖等厚圖(據(jù)趙傳本等,1994)2.盆地構造演化控制地層的埋藏史、熱史和烴源巖成熟史以湯原斷陷為代表,圖6-14是湯參1井的埋藏史、熱史和烴源巖成熟史曲線,由該圖可以看出盆地構造演化與地層的埋藏—剝蝕史、熱史和烴源巖成熟史的關系具有如下特征。
21、(1)沉降-埋藏曲線在古近紀為向下陡傾,反映該時期沉降-埋藏速率較快,這與盆地在該時期的伸展斷陷作用相對應;古近紀末期—新近紀初,沉降-埋藏曲線向上回升,反映該時期盆地地層抬升遭受剝蝕,這與該時期盆地遭受第一幕構造反轉作用有關;新近紀沉降-埋藏曲線又平緩下降,說明該時期又發(fā)生緩慢沉積作用,這正是新近紀坳陷盆地發(fā)育;期新近紀末期沉降-埋藏曲線又發(fā)生緩慢回升,說明盆地再次抬升遭受剝蝕,這與盆地在坳陷期末遭受的第二次構造反轉作用有關;第四紀盆地又下降接受沉積。
22、(2)熱史的等溫曲線在晚白堊世與古近紀之間出現(xiàn)一個明顯陡坎,同等深度上晚白堊世的溫度要高于古近紀的溫度,反映晚白堊世的熱流和地溫梯度要高于古近紀,這可能是由于晚中生代大規(guī)模的伸展作用和巖漿活動造成的高地溫場,經(jīng)晚白堊世末期的強烈構造反轉作用后,地殼進一步固結、增厚并發(fā)生整體抬升,同時高地溫場大幅度衰退;在古近紀的裂谷斷陷期,等溫線并沒有發(fā)生明顯的增高,反映該期伸展作用并不強烈和廣泛,并造成明顯的區(qū)域性地熱增溫作用;在新近紀晚期等溫線有增高的趨勢,這可能與該時期發(fā)生較廣泛的玄武巖噴發(fā)作用有關;第四紀等溫線下降,說明第三紀的總體地溫梯度和熱流值要略高于今地溫和今熱流。
23、(3)由于古近紀—新近紀的地溫場整體要低于晚中生代,使得古近紀—新近紀盆地的成熟烴源巖的埋深要明顯深于晚中生代盆地(如松遼盆地、海拉爾盆地);從R0曲線看,下部烴源巖系主要在古近紀末期開始進入成熟帶;現(xiàn)今主要是中—下部烴源巖系處于成熟帶內,中—上部烴源巖主要處于未成熟-低成熟帶,深部可能有少量烴源巖進入高成熟階段,但不可能有烴源巖進入過成熟階段。
24、3.構造變形與油氣運移、聚集和保存的關系如第五章所述,伊蘭-依通地塹系的伸展變形樣式主要表現(xiàn)為半地塹(或復雜半地塹)和不對稱地塹特征。
25、在這種結構中,油氣一般自斷陷中心生成后主要向緩坡作側向和垂向運移,一部分向陡坡作垂向運移,在緩坡翹起部位易于斷塊、褶皺等各種油氣藏。
26、如北部湯原斷陷主要為復式半地塹,主斷層和斷陷中心位于東側,向西翹傾,并在中部凸起帶,該凸起帶正是油氣的緩坡運移指向方向,其上發(fā)育的構造有利于油氣成藏,如吉祥屯構造的氣藏就是按這種模式形成的(圖6-15);伊通斷陷的莫里青西油田也有類似的成藏特征。
27、位于兩個斷陷(或次級斷凹)之間的伸展傳遞構造往往是油氣運移和聚集十分有利的地帶,如伊通斷陷的五星構造帶為兩斷凹之間的斜向伸展形成的斷凸型的傳遞構造帶、萬昌構造帶為兩斷凹之間的隆起型傳遞構造帶,在兩構造帶上均發(fā)現(xiàn)了油氣藏(田)。
28、反轉期構造變形在油氣聚集中起著重要作用。
29、由于伊蘭-依通地塹系反轉期的構造變形在南段較強,在北段較弱,因此北段以伸展構造控制油氣聚集為主,而南段的反轉期構造變形控制油氣聚集作用明顯。
30、如依通斷陷長春油田所處的五星構造帶(圖6-16),其早期為斷凹間相對較高的伸展傳遞構造帶,可能發(fā)育逆牽引及披覆構造,但后期構造反轉作用形成正反轉構造,使褶皺幅度加大,形成較大的圈閉;萬昌構造帶是在古隆起傳遞構造及披覆構造的基礎上,經(jīng)后期反轉作用使褶皺進一步增強在而形成。
31、綜合上述,在東北地區(qū)伸展盆地中,含油氣遠景最好的是松遼盆地晚白堊世早期大陸內坳陷,其次具有良好遠景的是東北地區(qū)早白堊世裂谷系,其中以西部和中部斷陷盆地群為有利地區(qū),中部松遼盆地為尋找天然氣有利地區(qū)。
32、古近紀裂谷系亦為良好遠景區(qū),但僅局限于依蘭-伊通和密山-敦化斷陷群。
33、早、中侏羅世盆地盡管有油氣遠景,但由于勘探程度不夠和保存條件差,還難以作出確切的評價。
34、圖6-14 湯原斷陷湯參一井埋藏史、地熱史圖(據(jù)大慶油田研究院,1995)圖6-15 湯原斷陷吉祥屯氣藏模式剖面圖(據(jù)大慶油田研究院,1995)圖6-16 依通斷陷長春油田橫剖面圖(據(jù)吉林油田石油地質志,1993)。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