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跟骨骨折忌,跟骨解剖圖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足部的基本結構、名稱及注意事項每側足部有26塊骨,分為跗骨、跖骨和趾骨3組(圖1——1)。
2、足部的關節(jié)多達數(shù)十個。
3、(一)足部的骨骼1.跗骨 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塊。
4、(1)跟骨 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塊骨,后端向下突出稱為跟骨結節(jié)。
5、(2)距骨 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
6、(3)楔骨 有3塊。
7、第一換骨位于內側,第二楔骨位于中間,第三楔骨位于外側,分別位于舟骨與第—- 第五跖骨之間。
8、(4)骰骨 位于跟骨之前,足外側緣,其后方突起為骰骨。
9、(5)舟骨 位于距骨與3塊楔骨之間,內側有一向下方的圓形突起,稱舟骨粗隆或結節(jié)。
10、2.跖骨 位于足的中部,共5塊。
11、由內向外,分別稱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
12、每塊跖骨又分為底(近足跟的一端)、體及頭(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
13、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側有一乳狀突起稱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側中部)。
14、3.趾骨 共14塊。
15、包括:(1)拇趾2塊(近節(jié)趾骨、遠節(jié)趾骨)。
16、(2)第二至第五趾 各3節(jié)(分別稱為近節(jié)趾骨、中節(jié)趾骨、遠節(jié)趾骨)。
17、每塊趾骨仍可分為底、體、頭3部分。
18、(二)足部可觸及的骨性標志1.足內側 可觸及內踝、舟骨粗隆(約內踝前方2.5 cm處)、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頭(圖1——2)。
19、2.足外側 可觸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頭(圖1——3)。
20、3.足底部 可觸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結節(jié)、第一至第五跖骨小頭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21、4.足背部 可觸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
22、5.足弓 由跗骨和跖骨被韌帶、肌肉、筋膜牽拉形成一個凸向背面的弓,稱為足弓。
23、主要的弓是內側的縱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構成。
24、人站立時,足部僅以跟骨結節(jié)及第一、第五跖骨頭三處著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圖1——4)。
25、(三)足部的關節(jié)小腿的脛腓骨下端與距骨構成足部最大的關節(jié)——踝關節(jié),也是足部最后面的關節(jié)。
26、跗骨之間、跗骨與跖骨之間都形成關節(jié)。
27、跖骨與趾骨之間形成跖趾關節(jié),趾骨與趾骨之間又形成趾間關節(jié)。
28、第二至第五趾,可稱為近節(jié)趾間關節(jié)與遠節(jié)趾間關節(jié)。
29、無論關節(jié)大小、活動幅度及方向如何,其基本結構均應包括關節(jié)面、關節(jié)囊及關節(jié)腔 3部分,均有韌帶加強其穩(wěn)定性。
30、(四)足的各局部名稱足部是人體最下部的運動器官,針對足部反射區(qū)的定位及按摩方向的要求,須明確足部各局部的名稱和方位。
31、根據正常人體解剖學的規(guī)定:足趾為前方,足跟為后方;足拇趾一側為內惻,小趾一側為外惻;足底面為下,足背面為上,足底面又稱足的掌跖面;足背的后面與小腿相連接,足和小腿之間構成踝關節(jié)。
32、足的拇趾和其他足趾都有內側、外側、背面、底面、趾端、趾根等。
33、足趾的背面有趾四,其底面又稱趾腹或趾端掌跖面。
34、足的底面由前向后,分為掌跖前部、足心、足跟3部分。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