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歌德大學對來自37個國家的4000多名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就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而言,世界各地環(huán)境相關專業(yè)的學生明顯存在認識差距。
各國之間的差距各不相同:在一些國家,氣候變化往往被低估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之一,在另一些國家,則是入侵物種,還有一些國家則是污染。調查還顯示,各國的具體指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看法。
地球上約有 1000 萬種動植物,其中大多數(shù)尚未發(fā)現(xiàn),未來幾十年內,其中 100 萬種可能滅絕。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帶來嚴重后果,因為動植物提供多種服務。它們維持著生態(tài)系統(tǒng),確保地球上的氣候更加平衡,并為我們提供食物和藥物活性物質。坦率地說,沒有生物多樣性,我們人類就無法生存。
這就是為什么迫切需要采取堅決的政治措施來應對地球歷史上的“第六次大規(guī)模滅絕”。當今環(huán)境相關專業(yè)的學生是其中特別重要的一群人。可以預見,他們中的許多人將來會在環(huán)境政策和商業(yè)領域占據(jù)有影響力的職位,并在決定是否有效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方面發(fā)揮關鍵作用。
但未來的決策者到底有多了解?他們能否確定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原因,并將其與對生物多樣性毫無影響的因素區(qū)分開來?“我們的研究是首次在全球層面上科學地研究這些問題,”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生物科學教學系的 Matthias Kleespies 博士說。
該項研究成果發(fā)表在《npj Biodiversity》雜志上。
克萊斯皮斯與法蘭克福的其他研究人員一起,對來自 37 個國家的約 4,400 名環(huán)境相關學位課程的學生進行了一項在線調查,他們收到一份問卷,其中列出了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八個驅動因素。其中包括五個實際原因:氣候變化(越來越多的干旱以及全球變暖的其他后果)、過度開發(fā)(如過度捕撈)、棲息地喪失(例如由于砍伐森林)、入侵物種造成的流離失所以及污染(空氣污染、塑料廢物、石油泄漏)。
問卷還列出了三個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的因素:電磁煙霧、工廠和交通噪音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受訪者被要求指出他們認為這八個因素對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影響程度。量表范圍從 1(影響較小)到 5(影響較大)。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