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理解,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此語出自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前后文如下: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
2、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3、《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4、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5、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6、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7、草創(chuàng)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8、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9、” 余英時語或可做一注腳: “中國很多史學家都夢想寫通史,那是因為歷史傳統(tǒng)的關系,通史在中國文化上的意義不同,我們理想的通史是司馬遷式的,所謂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10、是不得了的大綜合。
11、或者像司馬光寫《資治通鑒》,但《通鑒》已不算“通”,只能從三家分晉開始;還必須有七八個專家給他專門做研究,他自己寫成最后稿本,現在還保存一本司馬光通鑒稿,看看別的專家的東西,他來改寫貫通。
12、但他的問題不像現在的通史,那是給皇帝看的:怎么治,怎么亂,治亂的原因在哪里?有很清楚的目標。
13、從歷史上得到一些統(tǒng)治的教訓,怎么樣治理這個國家,是一個鏡子。
14、我們現在是給誰寫呢?寫通史就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從文化觀點,有的從平民觀點。
15、我們每個人都想知道平民怎么想的,可是平民根本沒有資料,農民每天耕田,晚上回家吃飯,有什么東西可以作資料呢?他的感想不可能寫出來,有人代他寫出來也不能作為代表。
16、今天寫通史的情況不一樣了,通史是教科書,“成一家之言”就不是通了,只是一個人的看法。
17、寫通史希望銷路好,就不能成一家之言,是集眾家之言,所以觀念變了。
18、在這種情形下,寫通史要靠綜合能力和敘事本領,與司馬遷和司馬光完全不同了。
19、……我是學歷史的,基本上講的就是“通古今之變”的問題。
20、古今怎么變化,那必須有一個整體的構想。
21、在古今之變中,就有具體的如何“通”的問題。
22、我不寫通史,往往集中精神研究每一個時代的特殊問題。
23、但“通”的觀念永遠在我心里。
24、我愿意借這個機會說明,中國古代“通史”的觀念和現代教科書式的通史,不是一回事。
25、傳統(tǒng)的觀念預設著一種全能的超越觀點,好像上帝一樣,可以看到全史的整體,所以在“通古今之變”上面還要加上“究天人之際”。
26、史學家是人,人一定在地上某一個時空交叉點上,就會受我的時空交叉點的經驗所限制,不可能看到想象中上帝的眼光。
27、哪一個史學家不是在時空交叉點上活著呢?離開時間和空間,能夠存在嗎?“。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