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查爾斯·達爾文創(chuàng)造了“活化石”一詞來描述在化石記錄中與其祖先幾乎沒有物種多樣性或身體差異的生物體。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提供了第一個生物機制的證據,解釋了活化石在自然界中是如何產生的。
這項發(fā)表在《進化》雜志上的研究表明,鱔魚——一種符合活化石定義的古老射線鰭魚類——在所有有頜脊椎動物中分子進化速度最慢,這意味著它們的基因組變化比其他有頜脊椎動物慢。其他動物。
通過將這一發(fā)現與在恐龍時代最后擁有共同祖先的野生雀鱔物種的雜交過程(當兩個不同的物種產生可存活的后代時)聯系起來,研究人員證明,它們基因組的緩慢進化速度導致了它們的低等物種多樣性。
耶魯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生態(tài)學和進化生物學教授、該論文的資深作者托馬斯·J·尼爾(Thomas J. Near)說:“我們發(fā)現,鱔分子進化速度緩慢,阻礙了它們的物種形成速度。”“從根本上說,這是科學首次表明,一個譜系通過其生物學的內在方面,符合活化石的標準。”
研究人員推測,鱔魚擁有異常強大的 DNA 修復裝置,使它們能夠比大多數其他脊椎動物更有效地糾正體細胞和種系突變(受孕前后發(fā)生的 DNA 改變)。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