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在《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雜志》上發(fā)表的一篇新論文表明,早發(fā)性結直腸癌可能與一般發(fā)病的結直腸癌沒有區(qū)別。
結直腸癌是美國第三大最常見的癌癥,也是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大腸癌最常被診斷為 65 至 74 歲的人群。自 1970 年代以來,美國大腸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已顯著下降,這可能是由于額外的篩查和治療改進。然而,自 1990 年代中期以來,50 歲以下人群的結直腸癌發(fā)病率每年增加 1%-2%。到 2030 年,10.9% 的結腸癌和 22.9% 的直腸癌將影響 50 歲以下的患者(相比之下,2010 年分別為 4.8% 和 9.5%)。
研究人員在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觀察到類似的增長。一些證據表明,西化飲食、高果糖玉米糖漿、合成染料、食品供應鏈中使用的生長激素、肥胖和壓力都可能導致早發(fā)性結直腸癌。雖然早期的研究表明早發(fā)性結直腸癌本質上更具侵襲性,但對此類疾病患者的額外治療并沒有提高生存率。
使用從 2014 年至 2019 年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患者收集的機構數據庫,研究人員在這里比較了 759 名早發(fā)性結直腸癌患者與 687 名后來診斷的患者的腫瘤生物學。他們調查了腫瘤的位置、診斷時的癥狀、患者患遺傳性結直腸癌的風險以及其他腫瘤分子特征。
早發(fā)性結直腸癌患者更有可能在身體左側有腫瘤。他們也更有可能經歷直腸出血和腹痛。早發(fā)性結直腸癌患者也有更高的遺傳遺傳易感性。然而,關于腫瘤的基因組成和晚期疾病對治療的反應,這兩種類型的患者無法區(qū)分。這表明早發(fā)性結直腸癌在生物學上與普通結直腸癌沒有區(qū)別,對早發(fā)性結直腸癌進行更積極的治療既沒有必要也沒有效果。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