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癌癥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闡明了復發(fā)性癌癥相關腫瘤突變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GBM) 中的作用,這是最常見和最具侵襲性的惡性腦腫瘤類型。該發(fā)現今天發(fā)表在《自然》雜志上。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在癌癥中經常發(fā)生突變,是一個重要且成功的治療靶點,尤其是在肺癌中。然而,盡管 EGFR 突變發(fā)生在大約 24% 的 GBM 病例中,但使用 EGFR 抑制劑治療這種癌癥并未成功。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小組表明,GBM 中最常見的細胞外突變會阻止 EGFR 區(qū)分通常激活它的七種不同生長因子。當生長因子的結合導致兩個受體聚集成二聚體時,EGFR 就會被激活。不同的生長因子通常會穩(wěn)定具有不同結構和激活動力學的 EGFR 二聚體,這會發(fā)出不同的信號來指定或偏向細胞結果。一些會阻止細胞生長,而另一些(包括稱為表皮生長因子 [EGF] 的蛋白質)會促進它。耶魯大學癌癥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小組發(fā)現,在 GBM 中看到的突變 EGFR 與受體的所有七種不同配體發(fā)生反應,就好像它們是 EGF 一樣,這會誘導發(fā)出信號以促進細胞增殖的二聚體類型。
“最初認為這些突變只是激活了 EGF 受體,就像在肺癌中看到的突變一樣,但我們的結果表明它們也改變了受體發(fā)出的信號類型,”該研究的聯合主任 Mark Lemmon 說。耶魯大學癌癥生物學研究所,耶魯大學癌癥中心副主任,David A. Sackler 藥理學教授,該研究的高級作者。“我們的研究結果提供了關于 EGF 受體如何區(qū)分一種激活生長因子與另一種的新見解——并且隨著這些突變,這種區(qū)分能力喪失了。”
耶魯大學研究科學家 Anatoly Kiyatkin 在研究所 Lemmon 和 Ferguson 實驗室的合作中發(fā)現,GBM 突變降低了 EGFR 區(qū)分 EGF?? 和上皮調節(jié)蛋白 (EREG) 的能力,EREG 是另一種與 EGF 結合的生長因子細胞試驗中的受體。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研究生 Chun Hu 表明,突變允許 EGFR 形成強二聚體,以響應 EREG 和其他低親和力配體。利用 X 射線晶體學,Hu 與耶魯大學本科生 Carlos A. Leche 合作,展示了兩種 GBM 突變如何改變受體激活過程,從而使 EREG 驅動與 EGF 常見的相同類型的信號二聚體。
基于這些發(fā)現,研究人員提出了 EGFR 改變的配體識別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對這種癌癥和其他癌癥的治療靶向具有潛在意義。“我們的結果展示了細胞工作、溶液生物物理學和晶體學的完美結合——證明了氨基酸側鏈的微小變化如何改變生物學的方向,”萊蒙說。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