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發(fā)表在《自然神經科學》雜志上的研究結果代表了研究人員首次能夠將基因研究的學科和工具應用于來自數(shù)百名雙相情感障礙 (BD) 患者的大腦樣本,這是一種慢性的、經常使人衰弱的、幾乎總是無法治愈的行為綜??合癥。研究結果表明,躁郁癥可能源于腦細胞的化學和結構變化,這些變化影響了它們相互交流的方式。
“這是對死于雙相情感障礙的人的大腦分子生物學的首次深入研究——研究的是實際基因,而不是尿液、血液或皮膚樣本,”利伯研究所的 Thomas Hyde 博士說,他是該研究的合著者。紙。“如果我們能夠弄清楚 BD 背后的機制,如果我們能夠找出大腦中出了什么問題,那么我們就可以開始開發(fā)新的靶向治療方法,以解決長期以來一直是一種神秘疾病。”
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以極端情緒波動為特征的嚴重精神疾病,躁狂發(fā)作與抑郁發(fā)作交替出現(xiàn)。它通常出現(xiàn)在 20 多歲和 30 多歲的人身上,并伴隨他們一生。它以可怕的代價影響了大約 2.8% 的美國成年人口,即約 700 萬人,與普通人群相比,患者面臨更高的自殺率、更差的生活質量和更低的生產力。一些估計表明,美國雙相情感障礙的年度成本為 2191 億美元,即每人每年 88,443 美元。治療通常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有時還包括電休克治療。雖然藥物可用于治療雙相情感障礙,但許多患者發(fā)現(xiàn)它們有令人討厭的副作用,而且對于某些患者來說,藥物根本不起作用。
由于大腦是一個復雜的器官,具有許多不同的解剖和功能區(qū)域——以及不同的基因表達模式——科學家將他們的研究范圍縮小到邊緣系統(tǒng)的兩個關鍵區(qū)域,這在調節(jié)行為、情緒和記憶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區(qū)域是杏仁核和膝下前扣帶皮層(sACC),有證據(jù)強烈表明這是情緒調節(jié)和雙相情感障礙的病理生理學的基礎。
使用先進的實驗室技術,研究人員測量了來自最大的一組患者和正常對照的腦樣本中的信使 RNA 水平,這是一種基因被打開和表達的指數(shù),用于研究雙相情感障礙(來自 295 名個體供體的 511 個腦樣本) )。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