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狂犬病的3個條件
感染狂犬病必須同時滿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方面的要求,被咬傷或抓傷后沒有進行正式的免疫預防,才能感染狂犬病。狂犬病是第一傳染源。咬傷或抓傷自己的動物必須是攜帶狂犬病病毒或患有狂犬病的動物。
傳播途徑必須是抓傷或咬傷,或舔人體粘膜或未愈合的傷口,使病毒從作為傳染源的動物進入人體。進入人體后,該人必須不具備相關免疫力才能引起狂犬病發(fā)作。如果一個人在前期注射過狂犬病疫苗,體內的狂犬病毒中和抗體在0.5IU/mL以上,一般不會得狂犬病。最后,人被咬傷或抓傷后,如果不及時注射狂犬病疫苗或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就有可能感染狂犬病。
如何判斷需要打狂犬疫苗是否需要接種狂犬病疫苗取決于具體情況和具體接觸情況,如果暴露高于二級暴露,則為二級暴露,三級暴露需要狂犬病疫苗,一級暴露不需要狂犬病疫苗。一級暴露是指接觸和喂養(yǎng)動物,皮膚完好無損。 二次暴露是裸露的皮膚被輕咬,沒有流血,或有一些輕微的擦傷,或一些輕微的擦傷。三級暴露有以下情況,皮膚有出血和破裂,皮膚被咬傷。
人真的那么容易得狂犬病嗎據統(tǒng)計,有學者發(fā)現(xiàn)他們被真正的狂犬病或其他瘋狂動物咬傷,并沒有采取任何預防措施。結果,只有 30%-70% 的人生病了。
被狂犬病咬傷后是否發(fā)病的影響因素有很多:
取決于進入人體的狂犬病毒數量。如果瘋狗咬人時處于發(fā)病初期,其唾液中的狂犬病毒比發(fā)病后期少;
咬傷是否嚴重,也會影響被咬者是否生病。大面積的深咬傷比小傷口的淺表傷口更容易發(fā)生;
多部位咬傷也比單部位咬傷更容易發(fā)育,潛伏期較短。
正確及時處理被咬傷后的傷口是預防狂犬病的第一道防線。如果傷口得到及時正確處理,并在接觸狂犬病后進行處理,可以大大降低患病風險。
黏膜感染的發(fā)病比咬傷皮膚感染的發(fā)病困難,抑郁性狂犬病病例較多。
瘋動物咬頭部、面部、頸部等靠近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部位或周圍神經豐富的部位。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咬肢者。
抵抗力低的人比抵抗力強的人更容易生病。
文章來源:7麗女性網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