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陸遜是怎樣死的,陸遜是怎么死的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根據(jù)正史《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記載,陸遜的死因,與他跟孫權在立太子一事上的意見分歧很有關聯(lián)。
2、229年孫權稱帝時,立長子孫登為太子。
3、孫登以嫡長子的身份被立為儲君,合情合理,沒有人會說三道四,可是誰會想得到,孫登卻先于孫權而死,于是孫權又立他寵愛的王夫人的兒子、19歲的孫和為太子,這件事本來很正常,可偏偏孫和有個弟弟叫孫霸,孫權對這個兒子情有獨鐘,把他封為魯王,對孫霸的待遇和太子孫和的簡直不相上下,更不妙的是,太子和魯王不睦。
4、這樣一來,政局的平衡打破了,也給某些陰謀家提供了投機的機遇。
5、 像陸遜、諸葛恪、顧潭、朱據(jù)等手握重權、奉禮而行的大臣,他們堅決支持太子,但也有一些大臣眼見魯王得寵,就積極投靠魯王——他們把賭注押向魯王。
6、他們知道一旦日后魯王真的登基,那么此刻他們的擁戴行為就是今后仕途發(fā)達的資本。
7、太子和魯王的明爭暗斗,最終導致吳國的大臣分化為對立的兩派,或擁太子,或擁魯王,于是今天這個上疏,明天那個進諫,一時間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家勾心斗角,陰謀在暗中醞釀。
8、最后,孫權終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盛怒之下,他斷然采取措施,廢黜太子,賜死魯王,而另立了孫亮為太子。
9、 陸遜在這場宮廷爭斗中,支持太子孫和的態(tài)度非常明確。
10、他先后幾次上書,勸孫權不要過于偏愛魯王,甚至要求面見孫權,討論太子的問題。
11、陸遜自幼飽讀儒家詩書,奉行一貫的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正統(tǒng),他認為太子和魯王,一為長,一為次,該擁護誰是最清楚不過的,雖說立誰作為繼承人是孫家自己的家事,但這家事有關社稷和民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使國家的根基不固,人民就會深受其害,而且當時吳國周圍有強敵環(huán)伺,這是陸遜擔心的頭等大事,也是陸遜著急的根本所在。
12、然而,陸遜的憂慮,非但沒有換來孫權的理解,反而引火燒身。
13、在孫權的心中,你陸遜在荊州為國駐守,為什么要多管閑事呢?孫權最怕外邊握有重兵的大臣和朝廷上的內(nèi)臣,特別是太子勾結(jié),一旦有了野心,里應外合,事情就難以收拾。
14、有時候誤會一深,越解釋就越糟糕,還不如隨他去。
15、但陸遜是個忠誠為國的人,他想回京解釋,希望孫權會接受他的建議,孰料孫權不但不同意陸遜回京,反而多次派出使者趕赴荊州,責問他意欲何為。
16、史書上沒有記載責問陸遜的具體內(nèi)容,但可以肯定的是,陸遜遭受了巨大的壓力,因為,責問的結(jié)果便是他“憤恚而卒”。
17、 按理說,以陸遜的身份和地位,他提出的建議,孫權應該有所考慮,就算不聽從,也不至于對他動怒。
18、可是,在這次宮廷斗爭中,孫權大下辣手,他先把顧潭、顧承兄弟倆流放交州(今廣州),顧氏兄弟是原吳國丞相顧雍的孫子、也是陸遜的外甥,緊接著,又誅殺了陸遜的好友太子太傅吾粲。
19、這樣還不罷休,他要置陸遜于死地。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wǎng)站立場無關。財經(jīng)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gòu)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