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原始中式婚禮圖片,原始中華龍鳥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1996年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fā)現(xiàn)。
2、 生存于距今年內(nèi)1.4億年的早白堊世。
3、1996年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fā)現(xiàn)它的化石。
4、開始以為是一種原始鳥類,定名為“中華龍鳥”,后經(jīng)科學家證實為一種小型食肉恐龍。
5、它的最初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鉤銳利,后腿較長,適宜奔跑,全身還披覆著一至原始絨毛。
6、長期以來,對于鳥類是不是恐龍的后裔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中華鳥龍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一定的證據(jù)。
7、 中華龍鳥化石發(fā)現(xiàn)于中國遼西北票上園鄉(xiāng)。
8、中華龍鳥的脊柱和體表有著流蘇一樣的纖維狀結構,這種結構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它沒有飛翔功能,主要是保護皮膚和體溫。
9、 中華龍鳥前肢粗短,爪鉤銳利,利于捕食,實際上是一種小型肉食恐龍,其牙齒內(nèi)側有明顯的鋸齒狀構造,頭部方骨還未愈合,有四個頸椎和13個脊椎,尾巴幾乎是軀干長度的兩倍半,屬于獸足類科。
10、中華鳥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是近100多年來恐龍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之一,不僅對研究鳥類起源,而且對研究恐龍的生理、生態(tài)和演化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11、 當大批恐龍在中生代晚期相繼退出歷史舞臺時,人們相信,這種稱霸一時的爬行動物已經(jīng)徹底完結了。
12、其實,恐龍并沒有絕滅,它們中的一支或幾支,正試圖離開陸地向空中發(fā)展。
13、 翼龍類最早具備飛行的“翅膀”,只不過這種翅膀上沒有真正的羽毛,翼龍的胸骨很寬,像鳥一樣具有龍骨突,但它們不能做長距離飛行,還不是空中的征服者,在沒有成為真正的飛行家之前就從地球上消失了。
14、誰是空中的征服者呢?鳥類出現(xiàn)了。
15、 1996年8月,遼寧省的一位農(nóng)民捐獻了一塊化石標本,它體態(tài)很小,但形似恐龍,嘴上有粗壯銳利的牙齒,尾椎特別長,共有50多節(jié)尾椎骨,后肢長而粗壯。
16、此外,最引人之處是它從頭部到尾部都披覆著象羽毛一樣的皮膚衍生物。
17、這種奇特的象羽毛一樣的物質(zhì)長度約0.8厘米。
18、科學家們經(jīng)過認真地研究,確認這是最早的原始鳥類化石,由于是在中國發(fā)現(xiàn)的,被命名為“中華龍鳥”。
19、 經(jīng)考證核實,“中華龍鳥”和“帶羽毛的恐龍”確實都來自遼寧北票四合屯。
20、化石均產(chǎn)出于一層2~7米厚的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積的頁巖中,這層頁巖在整個地層中則位于套厚厚的被地質(zhì)學家稱為熱河群義縣組的地層的下部。
21、而且,“帶羽毛的恐龍”實際上是“中華龍鳥”化石標本的正模,二者是某種動物的同一個個體。
22、它原來是被四合屯的一位農(nóng)民挖掘出來的,從化石的中間沿著巖層的層理分成了兩塊(正模和負模)。
23、隨后,正模被陳丕基研究員得到,負模則被季強研究員得到。
24、 研究證明,中華龍鳥的形態(tài)特征和身體大小與產(chǎn)于德國的一種小型的獸腳類恐龍——美頜龍相似,它們可以被歸為一類。
25、中華龍鳥是兩足行走的動物,成年個體可以長到2米長。
26、在它的背部,有一列類似于“毛”的表皮衍生物。
27、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是原始的“羽毛”,因此,中華龍鳥應該是一種原始的鳥;另一些古生物學家則認為,這種皮膚的衍生物不具備羽毛的特征,而類似于現(xiàn)生的某些爬行動物(例如蜥蜴)背部具有的表皮衍生物結構--角質(zhì)剛毛,也可能是纖維組織。
28、 從化石骨骼來看,中華龍鳥擁有很多典型的恐龍?zhí)卣鳎核念^骨又低又長,腦殼(解剖學上稱為腦顱)很小;它的眼眶后面有明顯的眶后骨,“下巴”(解剖學上稱為下頜)后部的方骨直;它的牙齒側扁,樣子像小刀,而且邊緣還有鋸齒形的構造;它的腰臀部骨骼(解剖學上稱為腰帶)中恥骨粗壯,向前伸;它的尾巴相當長,有60多個尾椎骨,尾椎骨上還有發(fā)達的神經(jīng)棘和脈弧構造;它的前肢特別短,只有后肢長度的三分之一,前肢的特征顯示它的生活時代要比德國的美頜龍晚。
29、陳丕基等研究人員在1998年1月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發(fā)表了研究論文,認為中華龍鳥是一只小型的獸腳類恐龍。
30、當然,根據(jù)生物命名法則,季強最初給它定的名字“中華龍鳥”則依然使用。
31、 古生物學家們對中華龍鳥身上的似毛表皮衍生物的功能進行了討論,一些人認為它可能是一種表明性別的“裝飾”物;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是一種保溫裝置。
32、后一種解釋似乎是更為合理的,因為小型的恐龍和小的始祖鳥為了高效力的活動應該需要具備高的新陳代謝率,因此也就需要保持體溫。
33、由此推論,中華龍鳥身上的似毛表皮衍生物表明,小型的恐龍有可能是溫血動物(也就是恒溫動物)。
34、也有一些古生物學家推測,這種“毛”是羽毛進化過程的前驅,因此稱其為“前羽”。
35、目前,古生物學家還在使用新的方法對它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36、 有趣的是,在中華龍鳥的化石骨架中,發(fā)現(xiàn)它的腹腔里有一個小的蜥蜴化石。
37、顯然,這只蜥蜴是中華龍鳥捕獲后吞下的獵物。
38、 至于中華龍鳥的時代,近來根據(jù)對其產(chǎn)出地層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基本上把它確定為白堊紀早期,距今大約1億3千多萬年前。
39、 據(jù)《自然》雜志在線報道,科學家對中華龍鳥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這種后來進化成鳥類的恐龍身上很可能并沒有羽毛,早期的羽毛進化很可能并非為了飛翔。
40、這一發(fā)現(xiàn)對羽毛進化理論提出了質(zhì)疑。
41、這一成果發(fā)表在近期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刊》上。
42、 此次研究的中華龍鳥化石出土于中國遼寧省熱河地區(qū),這種“酷似鳥類”的 恐龍生活在距今1.4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對于研究羽毛的起源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43、 來自南非KwaZulu-Natal大學的Theagarten Lingham-Soliar和同事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中華龍鳥頸部、尾部等處皮膚纖維的排列方向十分雜亂,同時并不具有證明羽毛存在的鯡骨狀特征。
44、他們認為,中華龍鳥身上的絲狀“羽毛”結構應該是機體膠原纖維等軟組織的退化殘遺。
45、 鳥的起源是科學界懸而未決的重大難題之一,早在100多年前,古生物學家就曾在德國發(fā)現(xiàn)了始祖鳥,為了進一步揭示鳥類起源的秘密,科學家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直到本世紀八十年代,總共才發(fā)現(xiàn)了10塊保存程度不等的始祖鳥化石,它們成了人類描述鳥類起源故事的全部依據(jù)。
46、鳥類是不是從恐龍演化而來的?鳥類是怎樣進化和發(fā)展的?靠始祖鳥有限的材料很難進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47、 中華龍鳥的發(fā)現(xiàn)立刻就傳遍了全世界,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從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新證據(jù)。
48、我國的古生物學家研究后指出,中華龍鳥既保留了小型獸腳類恐龍的一些特征,有具有鳥類的一些基本特征,成為恐龍向鳥類演化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49、中華龍鳥的“羽毛”成片狀,具有羽軸。
50、這些羽毛與現(xiàn)代鳥類的羽毛結構有所不同,代表了早期鳥類演化的初始階段。
51、從中華龍鳥顯示的特征看,它比德國的始祖鳥更加古老和原始,中華龍鳥的骨骼特征象恐龍,頭較大,有牙齒,尾椎數(shù)目多,行動敏捷,但還不具備飛翔的能力。
52、但根據(jù)全身披有原始羽毛的這一重要特征,或許可以把它歸入鳥類而不是恐龍類,因為爬行動物身上披有盾甲或鱗片。
53、鳥類身披羽毛是為了保持體溫和利于飛行。
54、 遼寧北票地區(qū)保存中華龍鳥等化石的地層,記錄了地史時期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珍稀事件,正因為這種地質(zhì)現(xiàn)象的發(fā)生和發(fā)現(xiàn)的機率很底,因而極為罕見和珍貴,中華龍鳥化石的發(fā)現(xiàn)和它的價值,自然也會愈加引起科學界的注目。
55、隨著對中華龍鳥的深入研究,世界鳥類學家逐漸認識到,始祖鳥更加接近現(xiàn)代鳥類,中華龍鳥才是恐龍向鳥類演化的真正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鳥類進化和發(fā)展的秘密正在一步步揭開。
56、 也有說法認為,中華龍鳥是早期虛骨龍類恐龍和鳥類沒有關系。
57、而羽毛存在在大量恐龍中,恐龍是鳥類的祖先,但中華龍鳥不是。
58、恐龍中是鳥類的祖先的是馳龍科恐龍。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wǎng)站立場無關。財經(jīng)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