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鮑文卿性格,鮑文卿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這段情節(jié)見于原著第24、25、26三回。
2、作者在這段情節(jié)中,詳細(xì)描述了鮑文卿與向鼎、倪霜峰等人的交往經(jīng)過,滿腔熱忱地塑造了鮑文卿這樣一個心地善良、熱心助人、知分守禮的下層人物形象。
3、 作者對自己所看重的人物,總是精心設(shè)計其出場。
4、對鮑文卿的出場,作者是這樣安排的:崔按察司已決定參處向鼎,便“叫幕客敘了揭帖稿,取來自己燈下細(xì)看”,正在猶豫不決時,卻見燈燭影里“一個人雙膝跪下”,“原來是他門下一個戲子,叫做鮑文卿”。
5、 向鼎的被參,其實也是冤案。
6、在前文有關(guān)牛浦郎的情節(jié)中,作者已借三件官司描寫了向鼎的辦案精明、斷案公正,即使是牛布衣之事,也只能算是無頭官司,所以向鼎才含糊結(jié)案。
7、因此在向鼎竟因此事獲罪時,讀者都會感到不平,而鮑文卿于此時出場救助向鼎,則必定會贏得讀者好感。
8、 從情節(jié)上看,向鼎被參,似乎已成定局,因為揭帖稿已經(jīng)寫好,如果上呈了,向鼎肯定會被革職。
9、這時鮑文卿求情,按察司又準(zhǔn)其所請,這就使情節(jié)向另一面發(fā)展,顯得曲折多變。
10、 此外,這樣的出場還充分顯示了鮑文卿的性格特征。
11、聽到要參處向知縣,他馬上雙膝跪下,向崔按察說道:“方才小的看見大老爺要參處的這位是安東縣向老爺,這向老爺小的也不曾認(rèn)得,但……這老爺是個大才子、大名士,如今二十多年了,才做得一個知縣,好不可憐! 而今又要因這事參處了。
12、況他這件事,也還是敬重斯文的意思,不知可以求得大老爺免了他的參處么?”鮑文卿雖不認(rèn)識向鼎,但他知道向鼎是個“才子”、“名士”,便起相救之心,所以崔按察才說他“倒有愛惜人才的念頭”。
13、封建社會中戲子不可干政,鮑文卿平時雖恪守朝廷體統(tǒng),但為了救向鼎,卻立即雙膝跪下求情,這更說明了他的俠骨熱腸;而崔按察本是“太監(jiān)的侄兒,蔭襲出身”,不懂什么“朝廷體統(tǒng)”,便同意所請,吩咐幕賓:“這安東縣不要參了。
14、” 這位崔按察司不想掩沒鮑文卿救助向鼎之情,便“差了一個衙役,拿著書子,把鮑文卿送到安東縣”,想讓向鼎謝鮑文卿“幾百兩銀子,回家做個本錢”。
15、這才引出鮑文卿與向鼎的一段交往。
16、 來到安東縣,向知縣把書子拆開一看,大驚,忙叫開宅門,請這位鮑師父進(jìn)來,而鮑文卿則是“走進(jìn)宅門,雙膝跪下,便叩老爺?shù)念^,跪在地下請老爺?shù)陌病保z毫不以恩人自居,禮數(shù)十分周到;向知縣雙手來扶,要同他敘禮,他“再三不肯”;向知縣拉他,他斷然不敢坐,并說:“這個關(guān)系朝廷體統(tǒng),小的斷然不敢。
17、”只是“立著垂手回了幾句話,退到廊下去了”;向知縣托家里親戚來陪他,他也“斷不敢當(dāng)”,只有到了管家房里,“他才歡喜了”、“有說有笑”;后來向鼎送他五百兩銀子,他也“一厘也不敢收”。
18、這段描寫,集中體現(xiàn)鮑文卿的知分守禮、恪守規(guī)矩。
19、在封建社會里,有所謂的“賤輩”即倡優(yōu)皂隸,不但地位低下,受人歧視,而且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演戲的便是所謂的“優(yōu)”。
20、所以,鮑文卿再三說“小的是何等人”、“小的乃是賤人”,決不肯和官府平起平坐。
21、而向鼎則知恩必報,先是以禮相待,絕不肯因鮑文卿是所謂的“賤輩”便輕視他,后來又設(shè)酒席親自招待他,可鮑文卿就是不肯,他便“把酒席發(fā)了下去,叫管家陪他吃了”,最后還“封了五百兩銀子謝他”。
22、他這樣做并不僅僅因鮑文卿“是上司衙門里的人”,更因為他覺得鮑文卿這個人非同尋常,身雖下賤,卻敬重斯文;于人有恩,卻不望人報。
23、鮑文卿這種表現(xiàn)在當(dāng)時社會中也不為一般人所理解,例如崔按察就“說他是個呆子”,而向鼎卻因此才格外敬重他,這正反映了向鼎的為人也不同凡輩。
24、 鮑文卿不但救助即將被參的知縣向鼎,還盡心盡意地救濟倪霜峰的貧困。
25、鮑文卿初遇倪老爹時,只見他“頭戴破氈帽,身穿一件破黑綢直裰,腳下一雙爛紅鞋,花白胡須,約有六十多歲的光景”,明顯是一個窮困潦倒之人。
26、但鮑文卿卻不以衣帽取人,對他禮數(shù)周到,請他到家里來修樂器。
27、吃過午飯后,到下午請他到酒樓上坐坐。
28、吃酒時,鮑文卿問道:“我看老爹像個斯文人,因甚做這修補樂器的事?”誰知這一問卻使倪霜峰不禁傾訴出滿腔酸苦。
29、鮑文卿意識到他必有隱痛,便耐心相勸:“老爹,你有甚心事,不妨和在下說,我或者可以替你分憂。
30、”并再三強調(diào):“我是何等之人,敢笑老爹;老爹只管說。
31、”倪老爹被他這一番熱誠“逼急了”,只得告訴他:“那四個兒子,我都因為沒有吃用,把他們賣在他州外府去了!”聽到這里,鮑文卿“忍不住的眼里流下淚來”。
32、當(dāng)倪霜峰說剩下的一個小兒子將來也要賣時,他又馬上想幫忙撫養(yǎng),但又顧慮到自己的身份,所以欲說又止、吞吞吐吐,但最后同情之心勝過所謂的“安分”,“大膽”地說:“你老人家若肯不棄賤行,把這小令郎過繼與我,我照樣送過二十兩銀子給老爹,我撫養(yǎng)他成人。
33、”此舉足見其相助之熱忱。
34、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其子過繼以后,“平日逢時遇節(jié)”,仍然“可以到老爹家里來,后來老爹事體好了,依舊把他送還老爹”。
35、這哪像是過繼,簡直就是幫倪霜峰撫養(yǎng)兒子并周濟他本人了。
36、果然,倪廷璽過繼來以后,鮑文卿并“不肯叫他學(xué)戲”,而是“送他讀了兩年書”; 倪霜峰去世后,“鮑文卿又拿出幾十兩銀子來替他料理后事,自己去一連哭了幾場,依舊叫兒子去披麻帶孝”。
37、如此對待倪霜峰,充分顯示了鮑文卿誠心助人的古道熱腸。
38、 鮑文卿的善良、熱誠、安分的性格,不但于救助別人時可見,就是在接受別人幫助時也時時顯露。
39、向鼎升任安慶知府后讓他們父子去安慶。
40、路上,同行的兩個書辦想用五百兩銀子讓他向向知府說情,鮑文卿拒絕道:“……須是骨頭里掙出來的錢做得肉! ……你們伏侍太老爺,凡事不可壞了太老爺清名,也要各人保著自己的身家性命。
41、”這幾句話,雖然很樸實,但義正辭嚴(yán),說得兩個書辦“毛骨悚然”。
42、 到安慶后,向知府對他極其優(yōu)待,但他卻從不以曾救助過向鼎自居而處處伸手:向鼎為其子娶媳,他則“知感不盡”;向鼎請他去巡場查號,他忠于職守。
43、向鼎卻也知恩必報,處處照顧他,他生病以后,向鼎送一千兩銀子讓他回家休養(yǎng);再次路過南京時,又馬上便去看望他,誰知他卻已病逝,向鼎“一直走到柩前,叫道:‘老友文卿’,慟哭了一場”,又送銀一百兩作為助喪之費。
44、凡此,都表現(xiàn)了鮑文卿與向鼎兩人的深厚情誼。
45、 在匡超人忘恩負(fù)義、牛浦郎冒名行騙之后,作者卻塑造出鮑文卿這樣一個熱心助人、正直守分的形象,這無疑具有強烈的對比作用。
46、雖然鮑文卿的形象并不如匡超人、牛浦郎那樣鮮明生動,但這卻是作者真實思想的流露。
47、作者憤慨于當(dāng)時上層人物的卑鄙行徑,道德敗壞,廉恥喪盡。
48、所以極力表彰鮑文卿這個卑賤人物的德行;同時也贊揚了以鮑文卿為風(fēng)塵知己的向鼎。
49、向鼎就是吳敬梓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和鮑文卿交往具有平等的人與人的相互尊重的高貴品格。
50、自然,鮑文卿的古道熱腸雖值得肯定,但他的恪守尊卑則不足贊揚。
51、但吳敬梓對這個人物的刻畫卻是符合那個時代的卑下人物的性格的。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biāo)簽: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