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曹沫奮三尺之劍一軍不能當翻譯,曹沫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曹沫,魯國人,以力大勇敢著稱。
2、魯公對他很欣賞,任命他為將軍,同齊國交戰(zhàn)。
3、未料三戰(zhàn)皆敗,魯公心怯,趕緊商議割地求和。
4、但是并未責怪曹沫,仍用他為將。
5、 齊桓公答應(yīng)和魯在柯地會盟。
6、正當魯公與桓公即將達成屈辱協(xié)議之時,曹沫手執(zhí)匕首沖上前去,劫持了齊桓公。
7、桓公左右恐傷到主公,不敢動作。
8、桓公問:“你想怎樣?”曹沫說:“齊強魯弱,您恃強凌弱太過分了。
9、大王您認為該怎么辦呢?”桓公被迫答應(yīng)盡數(shù)歸還侵奪魯國的土地。
10、得到承諾后,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面不改色,辭令如故。
11、桓公惱羞成怒,想毀約食言,被管仲勸止。
12、于是,不費吹灰之力,曹沫三戰(zhàn)所失的土地又都被全數(shù)歸還。
13、曹沫以其忠誠勇氣和不爛之舌,既要回了土地,又保全了性命,可謂績效顯著。
14、曹沫-其人考證齊魯會盟,曹沫劫桓公事,又見于《管子》、《呂氏春秋》、《戰(zhàn)國策》、《鹖冠子》諸書,可見此事在戰(zhàn)國之世相當流行。
15、《管子》作“曹劌”,《呂氏春秋》作“曹翙”,《戰(zhàn)國策》、《鹖冠子》作“曹沫”。
16、但于魯莊公十二年,《左傳》僅記“冬,盟于柯,始及齊平也”,《谷梁傳》記“冬,公會齊侯盟于柯,曹劌之盟也,信齊侯也”,皆未明記劫桓公事。
17、《公羊傳》明記此事,然稱“曹子”,未著其名。
18、且《管子》、《呂氏春秋》、《公羊傳》及《史記》所記亦有與史實抵悟者,故學(xué)者頗疑其事。
19、“劌”,音guì。
20、 按照《曹劌論戰(zhàn)》一文,曹劌似乎是個平民: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1、’ 在《左傳》莊公十年里有曹劌,《左傳》的疏云,即《史記》之曹沫。
22、《史記》 太史公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
23、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
24、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
25、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以上,就提供這么些材料了。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