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數億年來,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變化不超過20攝氏度,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便利。為了保持如此穩(wěn)定的溫度,地球必須有一個恒溫器,可以在地質...
數億年來,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變化不超過20攝氏度,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便利。為了保持如此穩(wěn)定的溫度,地球必須有一個“恒溫器”,可以在地質時間尺度上調節(jié)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從而影響全球溫度。
巖石的侵蝕和風化是這個“恒溫器”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慕尼黑大學地質學家 Aaron Bufe 和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的 Niels Hovius 領導的團隊現在已經模擬了這些過程對大氣中碳的影響。他們的結果令人驚訝:通過風化反應捕獲的CO2在侵蝕率中等的低地勢山脈中最高,而不是在侵蝕率最快的地方。
當巖石暴露在水和風中時,就會發(fā)生風化。“當硅酸鹽風化時,碳從大氣中去除,然后以碳酸鈣的形式沉淀。相比之下,其他相(例如碳酸鹽和硫化物或巖石中含有的有機碳)的風化會釋放 CO2。這些反應通常比硅酸鹽快得多風化,”霍維烏斯說。
“因此,造山活動對碳循環(huán)的影響是復雜的。”
風化模型顯示了常見的機制
為了解決這種復雜性,研究人員使用風化模型來分析許多目標研究區(qū)域(例如和新西蘭)侵蝕率范圍較大的硫化物、碳酸鹽和硅酸鹽風化通量。他們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他們的發(fā)現。
“我們在所有地點都發(fā)現了類似的行為,這表明了共同的機制,”布夫說。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