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璩怎么讀,郤怎么讀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郤”,姓氏,詞典標注xì。
2、但現(xiàn)在能聯(lián)系到的郤姓族人,基本都是讀“què”(在的一些地方還是念作xì),雖然各地方言不同,但對應的普通話讀音均為“què”,這一點卻是一致的。
3、而現(xiàn)在一般常用字詞典均標注為“[xì]”,似有不妥。
4、中國最早的字書《說文解字》中對“郤”字的標注:◎ 郤 xì〈名〉⑴(形聲。
5、從邑,谷(què)聲。
6、本義:晉國大夫叔虎的封地。
7、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帶)⑵同本義 [Xi,a fief]郤,晉大夫叔虎邑也。
8、——《說文》郤鄉(xiāng)在河內(nèi)。
9、——《聲類》⑶又如:郤詵丹桂(亦作“郤桂”、“郤詵枝”。
10、晉郤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自視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王。
11、后喻科舉及第)⑷假借為“隙”。
12、空隙;裂縫 [crack]若白駒之過郤。
13、——《莊子》相見于郤地曰會。
14、——《禮記·曲禮》令臣與將軍有郤。
15、——《史記·項羽本紀》⑸又如:郤穴(孔穴);郤地(兩國交界之地。
16、即國境線)⑹隔閡 [rift]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17、——《史記·項羽本紀》與紅陽侯有郤。
18、——《漢書·孫寶傳》。
19、師古曰:“郤,與隙同。
20、”⑺小恙,不舒適 [ill]玉體有所郤。
21、——《戰(zhàn)國策·趙策》從這個注解中可以看出,對這個字的結(jié)構(gòu)本音是沒有什么爭議的,后來的字書也都采用此說。
22、“⑴(形聲。
23、從邑,谷(què)聲。
24、本義:晉國大夫叔虎的封地。
25、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帶)”作為一個形聲字,它的形旁為“邑”,聲旁為“谷”,(què)聲。
26、按照形聲字的讀音規(guī)律,這個字的本音應該為“què”應無疑議。
27、同時,讀這個音時表示地名,這一點似乎也可以肯定,各類詞書都作此解。
28、⑵同本義 [Xi,a fief]郤,晉大夫叔虎邑也。
29、——《說文》郤鄉(xiāng)在河內(nèi)。
30、——《聲類》⑶又如:郤詵丹桂(亦作“郤桂”、“郤詵枝”。
31、晉郤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自視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王。
32、后喻科舉及第)⑵⑶二注一為地名,一為姓氏,均應讀(què)聲。
33、因為在古代以地為氏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不難理解,讀音也大多一致。
34、至于后來詞書中標注的[xì]音,大概與假借有關(guān)。
35、從第四個注解可以看出,作為假借,這個字后的例句均出自春秋以后所編定的書籍[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而郤姓得姓始祖叔虎為晉獻公(?-前651年)時公族子弟,比莊子要早上三百多年,即使是郤氏被滅族,也要比莊子早上近三百年(晉厲公(?~前573)時期)。
36、由于郤氏被滅族,在當時改名換姓遠走它鄉(xiāng)的大有人在,以致三四百年以后,郤氏被人遺忘,本在情理之中,更何況假借的出現(xiàn),也加深了人們對這個字的誤讀,成書于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的《說文解字》將其標注為“xì”也就不難理解了。
37、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韻書是隋陸法言所撰的《切韻》。
38、《切韻》成書于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與郤氏被滅族已時隔千年,以訛傳訛,更是在所難免了。
39、綜上所述,“郤”字本音應該讀為“què”,作地名和姓氏解;而作為“隙”字的假借字,讀為“xì”。
40、兩者不可混為一談,應分開標注。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