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苗族傳統(tǒng)樂器名稱,苗族傳統(tǒng)樂器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苗族樂器有管樂樂器、弦樂樂器、打擊樂器。
2、 管樂樂器:有蘆笙、芒筒、夜簫、姊妹簫、笛、嗩吶等。
3、 弦樂樂器:多為伴奏樂器,主要有二胡、古瓢琴、月琴等。
4、 打擊樂器:有銅鼓、木鼓和皮鼓。
5、 蘆笙是苗族人民最喜愛、最常用的一種簧管吹奏的民間多聲部音樂樂器,由六根長短不一,內(nèi)裝大小不同的銅簧片的竹管開有音孔,吹奏時只需按其音孔就可產(chǎn)生不同音響效果,形成和音、和弦。
6、 從吹奏形式來看,蘆笙可分為四類:一類為排蘆笙(也稱為套蘆笙);一類是由兩支音階相差兩個八度的大蘆笙和小蘆笙組成的母子蘆笙;一類是由一對音質(zhì)、音量、音階完全一致的蘆笙組成的對蘆笙(也稱為齊奏蘆笙);一類是由高中、低音階相差各一個八度的三支蘆笙和九至十五支莽筒組成的莽筒蘆笙。
7、套蘆笙有兩種,一種由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四支四個八度蘆笙組成,長短不一,長的有丈余,短的有尺許。
8、高音蘆笙有六音,中音蘆笙有三音,低音蘆笙有二音,倍低音蘆笙只有一個和弦伴奏音;一種由特高蘆笙、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六支蘆笙組成。
9、芒筒樹干挖空或楠竹做成筒,內(nèi)裝一根帶有簧片的竹管;使用時吹奏竹管,靠筒內(nèi)的共鳴和音伴奏,聲音低沉宏亮,雄沉深厚。
10、一支莽筒只有一個音,不用它獨立吹奏曲調(diào),只能起到為蘆笙伴奏的作用。
11、 蕭筒:一種吹奏樂器。
12、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以及云南、貴州省的苗、彝、瑤族地區(qū)。
13、用小竹制成,全長?30—?40?厘米?,竹管上開有?5?到?7?個按音孔,吹口部分有所不同。
14、瑤族蕭筒頂端和后方開一出音孔。
15、彝族和苗族的相似,是在蕭筒的頂端堵一木塞;在木塞的后部開一出音孔。
16、聲色輕柔,用于日常娛樂生活。
17、 芒筒:亦稱?“?蘆笙筒?”?。
18、也有寫作?“?莽筒?”?的。
19、是流行于貴州、廣西的苗族、侗族地區(qū)的吹奏樂器。
20、在一根細(xì)竹管靠下端五分之二處安上一個簧片,然后將此簧管放入大竹筒中,做為它的共鳴筒。
21、芒筒大的有?200?厘米?左右,小的有?40?厘米?左右。
22、音色低沉雄渾,作低音配合蘆笙齊奏。
23、 嗩吶普遍流行于黔東南苗族各地,樣式與漢族相同,有的地區(qū)配有大號,有五孔、六孔和八孔幾種,一般有成套曲調(diào),旋律很強(qiáng)。
24、 苗族大嗩吶:苗族豎吹雙簧樂器。
25、外形和漢族地區(qū)的嗩吶相同,但形體碩大,音色低沉渾厚,常用于民間吹打合奏,是很有特色的低音樂器。
26、流行于四川筠連、洪縣和云南威信、彝良等苗族聚居地區(qū)。
27、 相傳?200?多年前的清代,戲曲藝人將流行于南方的小嗩吶三吱子改成了中音嗩吶二節(jié)子,后來又把各部位的尺寸按比例放大,才逐步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苗族人民喜愛的大嗩吶。
28、 演奏大嗩吶時,因管體較長,上輕下重,需要坐勢吹奏。
29、奏者將左腿搭在右腿上,把嗩吶碗靠在左腿上。
30、大嗩吶的音域由?bB?~?B1?,有兩個八度。
31、演奏形式分為單吹和群吹(多人一起吹奏)兩種,常用于婚喪喜慶活動。
32、每當(dāng)苗家紅白喜事或修蓋房舍之際,民間藝人便敲鑼打鼓、登門吹奏。
33、嗩吶曲調(diào)租獷、質(zhì)樸,最適于表現(xiàn)深沉、穩(wěn)健的旋律。
34、 大嗩吶由哨子、尖子、子桿和碗四部分構(gòu)成,通體木制,全長約?120?厘米?。
35、 嗩吶哨用野麥子(又稱油麥子)的麥桿,它的采摘和制作很有講究,必須在野麥子含苞時進(jìn)行采摘,麥桿需蒸露處理,即白天用熱氣蒸一次,晚上放在露天地上讓露水淋一夜,但不能受雨淋。
36、經(jīng)蒸露九次后再修剪加工,方可使用。
37、 尖子起著連接哨子和子桿的作用。
38、予桿即嗩吶桿,用當(dāng)?shù)爻霎a(chǎn)的一種空心木棍制作,桿身上開有?8?個(正?7?背?1?)圓形音孔,自下而上稱為第一至第八孔。
39、第一孔(即底孔)至桿身底端的距離與第八孔(即背孔)至桿身頂端的距離相同。
40、 嗩吶碗較大,采用當(dāng)?shù)厣L的一種木質(zhì)較硬的山棘子樹干制作。
41、其尺寸通常以桿底端至第四孔的高度為準(zhǔn),故在苗族民間藝人中流傳著掩三個半眼(即把子桿放進(jìn)嗩吶碗里,正好看到第四孔的半個眼)的說法。
42、如今的嗩吶碗,已大部分在碗口處加上了一圈薄銅片,既增大了音響共鳴,又使音色更加深厚。
43、 夜簫、姊妹簫是地區(qū)性樂器,有五音孔和六音孔之別。
44、五音孔夜簫有簧,音質(zhì)柔和纖細(xì),柔情,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吹奏的樂器。
45、橫笛也是地區(qū)性樂器,有五音孔和六音孔,七音孔之分。
46、無簧,音質(zhì)清脆響亮,也是青年男女傳遞感情的媒介物。
47、 弦樂樂器 黔東南苗族弦樂樂器多為伴奏樂器,主要有?“?古瓢琴?”?、二胡、月琴等幾種。
48、 “?古瓢琴?”?流行于丹寨縣排調(diào)鎮(zhèn)一帶,是民間古老的樂器,狀如半邊葫蘆瓢,故稱?“?古瓢琴?”?。
49、該琴將一泡桐木削成半邊葫蘆狀,挖空后另削一塊薄木板蓋住,著兩根牛筋弦,安一碼頭,弓為馬尾絲或棕絲,一般為二至四弦,用左手按弦,右手推弓,音質(zhì)流雄渾厚,為男女青年對歌時伴奏或跳舞用。
50、 此外,還有二胡,月琴等,多用于對歌伴奏用。
51、 打擊樂器 苗族打擊樂器有銅鼓、木鼓和皮鼓。
52、 銅鼓是苗族人民珍惜和喜愛的一種民間樂器,已有上千年歷史,其形狀不僅苗族各地相同且與其他民族相同,黔東南苗族銅鼓屬麻江型,直徑最大的約有?100cm?左右,一般為?50——?60cm?。
53、銅鼓制作精細(xì),鼓面為浮雕圖案,中心為日光形,邊緣刻有蛙、龜、牛、馬等主體裝飾,鼓身全部有花紋圍繞,豐富多彩。
54、打擊時,常以小木桶于鼓背助音,其音質(zhì)雄渾深厚,銳耳圓潤,傳聲甚遠(yuǎn)。
55、 木鼓:各地式樣不同,大小不等,大的直徑有尺許,小的只有四五寸,長約五尺,短約一尺,將樹干挖空后兩頭蒙以牛皮而成,作為祖先的象征,無故不能亂動。
56、 此外,皮鼓、手鼓、腰鼓等樂器經(jīng)苗族千百年來的兼收并蓄和改造,已成為苗族人民的民族樂器之一。
57、 板凳:流行于貴州苗族地區(qū)的打擊樂器。
58、板凳用堅硬的木料做成,長?20?厘米?左右,寬約?15?厘米?。
59、演奏時,左右手各持一個,互相碰發(fā)出聲音,音色清脆、響亮。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biāo)簽: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