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殘夜的意思是,殘夜的意思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靈集》中評這兩句詩說:“詩人以來,少有此句。
2、張燕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
3、”張說怎么對人說,可惜殷沒有交待,但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他將這兩句詩“手題政事堂”,一是“每示能文”。
4、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準確。
5、如這里的“生”與“入”二字,不僅使得這一聯(lián)對仗工穩(wěn),更妙在這兩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殘夜”、“江春”與“舊年”兩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聯(lián)系,而且還因之而生動起來。
6、太陽從幽暗的大海上一點點升起,如子之脫離母腹而漸現(xiàn),這一“生”字實在是形象極了。
7、太陽剛升,大地還基本處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這個“殘”字寫出了不可抗之消失。
8、夜是被動的,卻又是無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陽,卻又因太陽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動,任你江南雖還是舊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卻已將江邊的柳樹涂上了一層春色。
9、這一“入”字很不客氣,它幾乎是帶有強迫的楔入,寫出了新生的銳氣。
10、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見,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點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環(huán)境與所見。
11、這些字都下得簡潔而極有分寸。
12、因為他不止是寫出了歲暮臘殘的景象,而且也寫出了此一時具體的視覺之差距,故而顯得生動鮮活。
13、舊年不肯退去,然而終于阻擋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卻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這一“入”字確有警人的不可阻擋之勢。
14、張說好提攜后進,銳意改革,和他之欣賞此新舊遞替之詩意,恐不無關(guān)系。
15、這也許就是他要手題于政事堂的原因?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詩人中,王灣算不上是有特出成就的一個。
16、但他這首詩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句卻得到同時代詩人們的激賞。
17、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評介道:“詩人以來,少有此句。
18、”而玄宗朝開元年間宰相張說,曾親自將這首詩題寫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
19、明代胡應(yīng)麟在《詩藪》中亦有“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的盛贊。
20、那么,這句令王灣在盛唐詩壇得以占據(jù)一席的名句到底作何解呢?蘇教版教科書的解釋是這樣的:“描寫時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著時光的流逝,蘊涵自然理趣。
21、”這種解釋源自《唐詩鑒賞辭典》:“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涵著一種自然理趣。
22、海日生于殘夜,將驅(qū)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xiàn)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
23、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xiàn)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shù)鼓舞力量。
24、”說這句詩“描寫時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著時光的流逝”,無疑是正確的。
25、問題在于:這中間真的“蘊涵自然理趣”嗎?“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shù)鼓舞力量”何在?事實上,這樣解釋,在筆者讀來總有一種隔靴搔癢、意猶未盡的感覺。
26、 首先,這樣解釋忽略了詩中濃郁而又隱含的抒情性。
27、古人道:“夫詩者,本發(fā)其喜怒哀樂之情;如使人讀之無所感動,非詩也。
28、”詩,是抒情的藝術(shù)。
29、在這里,人們往往只從煉字的角度贊賞“生”、“入”二字用得精當,而忽略了詩人在對時間的敏感中生發(fā)出來的寂寞無奈的歸思,忽略了這句詩作為一個整體所蘊涵的抒情意境。
30、試想一下:在煙波浩淼的大江中,詩人的一葉扁舟是何其渺??;拂曉時分,一輪淡漠的紅日正從遙遠的入??陔鼥V地升起;詩人或許醒來好長一段時間了,江水碧綠,殘夜微涼;此刻,詩人感覺到了時間的流逝,也感覺到了時間的靜寂;新的一天開始了,新的一年也即將開始,然而詩人還將繼續(xù)這孤獨無奈的漂泊。
31、本來,初生的海日與江岸春意代表的是新生事物的美好,代表的是新的希望,但此刻詩人前路渺茫、歸家無期,甚至連一封家書也無從寄出,于是詩人的心靈產(chǎn)生了一種微妙的對照,于是一種隱隱的酸楚與刺痛情不自禁地涌上了心頭。
32、而詩人的這種獨特的感受,與所謂“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33、 其次,詩有“體格性分之殊”。
34、唐人尚意興,宋人尚理趣。
35、錢鐘書在《談藝錄》中亦說道:“唐詩多以風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
36、這個論斷無疑是鞭辟入里的。
37、作為情感的審美表現(xiàn),初盛唐的詩歌追求的就是以詩人的情感、神思統(tǒng)攝物色萬象,使之呈現(xiàn)為富有韻味的意境,往往具有一種與時代相輝映的雄渾壯大之美。
38、那么,什么是理趣?簡單說來,“理趣”就是哲理的意味。
39、就富有理趣的古詩所言,我們(包括學生)非常熟悉的有蘇軾的《題西林壁》、朱熹的《觀書偶感》等。
40、所以,如果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句詩放在盛唐氣象這個大背景中來理解,它也是重在意興,而不應(yīng)該是理趣。
41、 再次,這種隱含在“感時”中的“傷別”,作為詩人的一種情感元素,它的呈現(xiàn)不是孤立的,而是自始至終貫穿在我國古典詩歌的歷史長河中。
42、例如崔顥的“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千古傳唱的名句,都蘊涵有與“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相同的鄉(xiāng)愁主題,和相似的漂泊意象與意境。
43、從這一點看,王灣并不孤獨。
44、因為在他之前與之后,還有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詩人,有過相同的感悟,只是詩歌語言的表達形式不一樣罷了。
45、或許,甚至連片言只語都未曾留下,只是在某一個無名的山丘上,有過一個目送歸鴻的背影,消失在薄暮時分。
46、可見,“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與所謂“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shù)鼓舞力量”也是不相干的。
47、 現(xiàn)代對話理論認為:閱讀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gòu)建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閱讀教學則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48、這種新的閱讀理念同樣適用于古代詩歌的教學。
49、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作為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的對話者之一。
50、特別是古詩,一方面形式短小精美,內(nèi)容高度概括,語言精練含蓄,情感真摯醇美,往往要在精短的篇幅內(nèi)神攝自然萬象、營造抒情意境,以極少的文字表達極豐富的內(nèi)容,更難為的是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落窠臼、翻奇出新,展現(xiàn)自己的獨特個性與才情;另一方面,我們的接受者又有著文化知識、人生經(jīng)驗、審美水平、語言感受等多方面的局限。
51、所以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就顯得猶為重要。
52、“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是古人陶淵明的讀書境界。
53、錢夢龍老師在《致青年教師》的文章中,也曾強調(diào)了這樣一個觀點:教讀的根本問題在于教會學生讀文章,而要真正教會學生讀文章,首先是須有一位會讀文章的語文老師。
54、事實上,讀一篇好文章或者一首好詩,本來就是人生的一件賞心樂事。
55、以上筆者對王灣“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句詩的重新解讀,不是為了爭一句之得失,而是試圖做好文本與學生的“中介”,從而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