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耳朵旁的字跟什么有關,耳朵旁的字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郤 xì?? 資料記載郤現(xiàn)有QUE JIAO XI 三個讀音。
2、其中QUE音全國均使用? 【姓】 ? 作為姓,東漢三國時期,益州刺史以橫征暴斂被起義軍殺死的郤儉,他的孫子是蜀漢的著名內臣內臣郤正。
3、? 出自姬姓,以封地為姓。
4、春秋時,晉獻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奮勇當先,帶領晉軍攻破翟人營壘,打敗了翟人。
5、事后晉獻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帶)封給他,建立郤國,為子爵,稱郤子。
6、他的后代遂以封地為姓,稱郤氏。
7、 ? 2、是春秋時期郤宛的后代。
8、郤氏在晉國世襲卿位,后來被晉厲公滅族,有子孫逃到楚國,楚昭王時郤宛任左尹,其子孫后代沿襲祖姓為郤姓。
9、 ? 【堂號】 "中軍堂":晉國郤谷通禮樂,敦詩書,懂兵法,晉文公封他為中軍。
10、 ?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置。
11、在今河南省蘭考線一帶。
12、 濟陰郡:西漢時置。
13、在今山東省定陶縣一帶。
14、 山陽郡:漢時置。
15、在今山東金鄉(xiāng)縣東北。
16、東晉至隋初,移治江蘇省淮安市。
17、 三、歷史名人 郤 正:三國時蜀漢太守。
18、博覽墳籍,弱冠能文,為秘書令史,遷郎至令。
19、澹于榮利,依則先儒。
20、 郤 雙:春秋時晉國大夫,有才辯。
21、與郤正、郤錡并稱"三郤"。
22、 郤 缺:春秋時晉國大夫。
23、耨于冀,其妻鈳之,相敬如賓。
24、臼季(胥臣)薦,文公聞其事,用為下軍大夫。
25、 東漢有侍中郤巡,晉代有雍州刺史郤誢,明代有遼東總兵郤永。
26、 ? 【關于“郤”的讀音】? “郤”,姓氏,詞典標注xì。
27、但現(xiàn)在能聯(lián)系到的郤姓族人,基本都是讀“què”,雖然各地方言不同,但對應的普通話讀音均為“què”,這一點卻是一致的。
28、而現(xiàn)在一般常用字詞典均標注為“[xì]”,似有不妥。
29、我國最早的字書《說文解字》中對“郤”字的標注:? ◎ 郤 xì ? 〈名〉? (1) (形聲。
30、從邑,谷( què)聲。
31、本義:晉國大夫 叔虎的封地。
32、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帶)? (2) 同本義 [Xi,a fief]? 郤,晉大夫 叔虎邑也。
33、——《說文》? 郤鄉(xiāng)在 河內。
34、——《聲類》? (3) 又如:郤詵丹桂(亦作“郤桂”、“郤詵枝”。
35、晉郤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自視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王。
36、后喻科舉及第)? (4) 假借為“隙”。
37、空隙;裂縫 [crack]? 若白駒之過郤。
38、——《莊子》? 相見于郤地曰會。
39、——《禮記·曲禮》? (5) 又如:郤穴(孔穴);郤地(兩國交界之地。
40、即國境線)? (6) 隔閡 [rift]?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41、——《史記·項羽本紀》? 與紅陽侯有郤。
42、——《漢書·孫寶傳》。
43、 師古曰:“郤,與隙同。
44、”? (7) 小恙,不舒適 [ill]? 玉體有所郤。
45、——《戰(zhàn)國策·趙策》? 從這個注解中可以看出,對這個字的結構本音是沒有什么爭議的,后來的字書也都采用此說。
46、“(1) (形聲。
47、從邑,谷( què)聲。
48、本義:晉國大夫 叔虎的封地。
49、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帶)”作為一個形聲字,它的形旁為“邑”,聲旁為“谷”,( què)聲。
50、按照形聲字的讀音規(guī)律,這個字的本音應該為“què”應無疑議。
51、同時,讀這個音時表示地名,這一點似乎也可以肯定,各類詞書都作此解。
52、? (2) 同本義 [Xi,a fief]? 郤,晉大夫 叔虎邑也。
53、——《說文》? 郤鄉(xiāng)在 河內。
54、——《聲類》? (3) 又如:郤詵丹桂(亦作“郤桂”、“郤詵枝”。
55、晉郤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自視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王。
56、后喻科舉及第)? (2)(3)二注一為地名,一為姓氏,均應讀( què)聲。
57、因為在古代以地為氏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不難理解,讀音也大多一致。
58、? 至于后來詞書中標注的[xì]音,大概與假借有關。
59、從第四個注解可以看出,作為假借,這個字后的例句均出自春秋以后所編定的書籍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 而郤姓得姓始祖叔虎為晉獻公(?-前651年)時公族子弟,比莊子要早上三百多年,即使是郤氏被滅族,也要比莊子早上近三百年(晉厲公(?~前573)時期)。
60、由于郤氏被滅族,在當時改名換姓遠走它鄉(xiāng)的大有人在,以致三四百年以后,郤氏被人遺忘,本在情理之中,更何況假借的出現(xiàn),也加深了人們對這個字的誤讀,成書于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的《說文解字》將其標注為“xì”也就不難理解了。
61、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韻書是隋陸法言所撰的《切韻》。
62、《切韻》成書于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與郤氏被滅族已時隔千年,以訛傳訛,更是在所難免了。
63、? 綜上所述,“郤”字本音應該讀為“què”,作地名和姓氏解;而作為“隙”字的假借字,讀為“xì”。
64、兩者不可混為一談,應分開標注。
65、? 【人口分布】? “郤”姓人口不多,但國內山西、河北、陜西、黑龍江、內蒙古、北京、江西、湖北、上海、江蘇、安徽、浙江、貴州、云南、廣東、廣西等地均有分布。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