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頓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正在幫助解開兒童與其母親的飲食習慣之間的復雜聯系。
這項研究,由博士。學生麗貝卡·斯通(Rebecca Stone)調查了 185 位 3 至 5 歲幼兒的母親,詢問她們和孩子的飲食習慣。研究結果發(fā)表在營養(yǎng)與飲食學會雜志上。
孩子們通過模仿父母來學習很多行為——他們的飲食習慣也是如此。這項新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孩子的情緒化進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母親在養(yǎng)育子女中使用食物的方式以及孩子們更普遍地對食物的態(tài)度所解釋的。
“情緒化進食”是指我們轉向食物,如蛋糕、巧克力和零食,不是因為我們餓了,而是為了彌補我們感到悲傷、低落或焦慮時的情緒。該調查包括向母親提出的問題,即他們和他們的孩子吃了多少來回應情緒狀態(tài)。它還詢問了有多少孩子被食物所激勵,并且全天被驅使進食或要求食物,這被稱為“食物接近”行為。
斯通還詢問了母親們與孩子一起使用的喂養(yǎng)方式——特別是他們是否使用食物來獎勵孩子的良好行為,或者明顯限制孩子獲取食物的機會,例如在家里有食物但禁止他們吃。這些做法已被證明可以使兒童對食物更感興趣,并且還與兒童情緒化進食有關。
當斯通分析這些反應時,她發(fā)現那些對食物非常有動力的孩子更有可能從父母那里得到情緒化的飲食行為。斯通使用了一種復雜的統(tǒng)計方法,稱為調節(jié)中介分析,來解讀關系的不同方面如何相互作用:母親的情緒化進食、她如何圍繞食物養(yǎng)育孩子、孩子的食物接近傾向和情緒化進食。
克萊爾法羅教授,他是斯通的博士之一。阿斯頓大學的主管說:“這項研究表明,兒童發(fā)展飲食行為的方式非常復雜,情緒化飲食似乎部分是由與生俱來的對食物的驅動力所塑造的。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fā)現育兒實踐與孩子的飲食傾向相互作用,最容易接近食物的孩子最容易受到可能導致情緒化進食的喂養(yǎng)實踐的影響。這些研究結果表明,‘一刀切’喂養(yǎng)孩子的方法并不總是合適的,有些孩子更容易受到可能導致情緒化進食的行為的影響。”
斯通表示同意:“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吃東西更有動力的孩子更傾向于將食物與情緒聯系起來。我們的研究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情緒化進食是兒童在學齡前經常發(fā)展的一種學習行為,但有些孩子比其他人更容易發(fā)展情緒化飲食”
盡管在父母中很常見,但該研究還強調,使用食物作為獎勵或明顯限制孩子獲取某些食物——即使是三歲的孩子——也可能是有問題的。給孩子一塊巧克力作為獎勵或告訴孩子他們只能吃一塊餅干作為“款待”,這可能會在孩子身上產生情緒反應,然后他們會與這些食物產生聯系。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