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fā)了一種納米技術平臺,可以改變免疫系統(tǒng)看到實體腫瘤細胞的方式,使它們更容易接受免疫治療。臨床前研究結果表明,這種適應性強的免疫轉化方法具有廣泛應用于多種癌癥類型的潛力。
今天發(fā)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的這項研究詳細介紹了使用該平臺將激活分子人工附著到腫瘤細胞表面,從而在體內和體外模型中觸發(fā)免疫反應。放射腫瘤學助理教授Wenjiang醫(yī)學博士和神經外科教授BettyKim醫(yī)學博士共同領導了這項研究。
“有了這個新平臺,我們現(xiàn)在有了一種策略,至少在免疫學上將實體瘤轉化為類似于血液腫瘤,這種腫瘤通常對免疫治療有更高的反應率,”江說。“如果我們能夠在臨床上轉化和驗證這種方法,它可能使我們能夠更接近傳統(tǒng)上反應不佳的癌癥免疫治療藥物的最大活性水平。”
免疫療法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癌中的反應率很高,但在實體瘤中的成功率參差不齊??茖W家們一直在努力進一步了解阻止更好反應的機制。一種解釋是,免疫調節(jié)分子在血癌與實體腫瘤細胞上的不同表達會影響它們與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
信號淋巴細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員7(SLAMF7)受體對于激活人體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至關重要,充當“吃我”信號。然而,它幾乎只存在于血癌細胞的表面,而不是實體瘤細胞,使其成為研究人員免疫轉化方法的一個有吸引力的目標。
為了促進SLAMF7在實體瘤細胞上的表達,研究人員開發(fā)了他們的雙特異性腫瘤轉化納米偶聯(lián)物(BiTN)平臺。這些納米系統(tǒng)設計有一個分子與目標腫瘤細胞表面結合,另一個分子激活免疫反應。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BiTN與SLAMF7和一種HER2識別抗體來靶向HER2陽性乳腺癌細胞。在實驗室模型中,納米偶聯(lián)物成功地將SLAMF7附著在乳腺癌細胞上,導致免疫細胞吞噬或攝入。該方法還使乳腺癌細胞對抗CD47抗體的治療敏感,該抗體阻斷來自腫瘤細胞的“不要吃我”信號,以進一步增加實體瘤的反應。
據(jù)作者介紹,該平臺最令人興奮的事情之一是其廣泛的潛在應用。該方法不會特定于一種癌癥類型或一種調節(jié)分子,而是有可能成為幾種不同實體腫瘤類型的通用策略。作為概念驗證,作者還開發(fā)了含有葉酸而不是抗HER2抗體的BiTN,以靶向三陰性乳腺癌,結果相似。
“因為這些是工程結構,這可以用作即插即用的方法,將不同的腫瘤靶向劑或免疫分子整合到納米顆粒的表面,”Kim說。“對于對免疫療法沒有反應的實體瘤患者,我們認為這是針對沒有反應的腫瘤部分的額外優(yōu)勢。”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