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夫大學的研究人員與俄羅斯一些研究所的同事一起,分析了蜱傳腦炎病毒的核糖核酸結構數據。
新的數據比以前的研究大得多,這使他們能夠估計病毒亞型的年齡,并跟蹤它們在歐亞的傳播。研究結果發(fā)表在《病毒》雜志上。
Ick腦炎在中歐和東歐很常見,在西伯利亞南部和遠東也很常見。
因為病毒可以穿透大腦和脊髓,引起運動障礙、認知障礙,嚴重者甚至癱瘓死亡,這種疾病是危險的。在俄羅斯,每年有1500-2000人感染,其中約30%患有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20-100人死亡。
該病原體屬于黃病毒(包括寨卡病毒和登革病毒),主要通過蜱叮咬傳播。病毒分為三個亞型:遠東、西伯利亞和歐洲。
它們中的每一個都在其命名區(qū)域占主導地位,盡管這種劃分相當粗略——例如,在波羅的海國家和庫頁島以及歐洲人中,已經觀察到西伯利亞亞型感染病例——朝鮮和阿爾泰山。
近年來,病毒的傳播已經蔓延到北部地區(qū)(科拉半島、阿爾漢格爾斯克地區(qū))和山區(qū)(中歐和)。2019年,英國和荷蘭記錄了首批感染病例。
為了快速應對新領域病毒的出現,有必要了解影響其傳播和進化的因素。現有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有時是矛盾的結果,但近年來收集的新數據可以澄清這種情況。
本文作者使用的是GenBank——一個存儲了2億多種物種的RNA和DNA核苷酸序列的數據庫。
數據由不同國家的科學家提供,描述腦炎病毒RNA的序列數量是一樣的,而且數量還在增加——十年間,數量增加了5倍。
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算法來比較不同國家不同年份發(fā)現的病毒RNA。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