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傷寒的細菌菌株中有 20% 在其外層(稱為 Vi 莢膜)中存在基因變異,這種變異具有更高的毒力、更高的傳染性和更高的抗生素耐藥性,可能影響疾病的傳播和疫苗的效力。
該項研究于6 月 19 日發(fā)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是科學界首次對傷寒沙門氏菌 (S. Typhi) 的這些變種進行描述。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獸醫(y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副教授宋正敏 (Jeongmin Song) 表示:“通過結合流行病學、基因組學和分子研究,我們能夠對傷寒沙門氏菌 Vi 莢膜變體的各種類型和后果提供急需的見解。”
宋實驗室的博士后研究員 Gi Young Lee 是該論文的共同作者。
傷寒沙門氏菌通過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傳播,每年導致 20 萬人死亡。傷寒沙門氏菌依靠一種稱為 Vi 莢膜的結構在宿主體內生長,這種結構覆蓋在細菌外部,可作為抵御宿主免疫系統(tǒng)的保護層。形成 Vi 莢膜的分子稱為莢膜多糖 (CPS),可用于制造傷寒疫苗。
盡管 Vi 莢膜非常重要,但迄今為止,它的遺傳多樣性以及它如何影響毒力尚未被記錄下來。“以前,我們認為只有一種類型,”宋說。“我們很好奇,在不同時間和地點發(fā)現的傷寒沙門氏菌臨床菌株中是否存在 Vi 莢膜變異。”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