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瑞典卡羅琳斯卡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大型觀察性研究,使用輔助生殖技術 (ART) 不會導致整個青春期和青年期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該研究發(fā)表在JAMA Psychiatry 上,發(fā)現接受 ART 后出生的人患強迫癥的風險略高,但這可以用父母背景因素來解釋。
“這些發(fā)現對于接受 ART 受孕的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狀況總體上令人放心,這是我們現在第一次能夠追蹤到成年早期,”該研究的通訊作者、美國醫(yī)學部的博士生 Chen Wang 說。 Karolinska Institutet 的醫(yī)學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
自 1978 年以來,已有超過 900 萬兒童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出生。體外受精 (IVF) 徹底改變了不孕癥的治療方法,以至于 Robert G. Edwards 因其開發(fā)而于 2010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然而,先前的研究將 ART 的使用與一些不良的出生結果聯系起來,例如出生缺陷、早產和低出生體重的風險增加。
關于接受 ART 受孕的兒童的長期健康狀況的知識仍然有限。現在,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對瑞典出生的接受 ART 的年輕人的心理健康進行了第一項重大研究。
使用單獨關聯的基于人口的數據,研究人員能夠跟蹤 1994 年至 2006 年間在瑞典出生的超過 120 萬人,其中包括 31,565 名接受 ART 受孕的參與者。研究結束時,參與者的年齡在 12 至 25 歲之間。研究人員還可以訪問基于注冊表的關于情緒障礙臨床診斷的信息,例如重度抑郁、焦慮、強迫癥 (OCD) 或自殺行為。
除了干預的潛在影響之外,在接受 ART 的夫婦中可能更常見的某些特征和特征也可能對其孩子的長期健康產生影響。因此,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特別注意將治療的作用與廣泛的父母背景因素的影響區(qū)分開來,例如不孕癥、母親和父親的年齡、教育和心理健康史。
“最后,我們沒有發(fā)現使用 ART 對兒童在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任何不利影響。與一般人群相比,接受 ART 的個體患強迫癥的風險略有升高,但這可以通過父母背景的差異來解釋,因為在調整各種父母特征后,這種過度風險不再存在,”最后一位作者 Sara Öberg 說,卡羅林斯卡醫(yī)學院醫(yī)學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系副教授。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